央广网赤峰3月6日消息(记者李春雪)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议题热度不减。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带着她深耕基层的调研成果,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北方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老旧日光温室土壤退化与棚体改造。
“赤峰市设施农业面积和产量占全区一半以上,但许多暖棚已用了20年,土壤板结、盐渍化严重,蔬菜产量和品质都在下滑。”赵会杰说。数据显示,赤峰市设施农业年产值达160多亿元,但地力透支导致部分园区产量下降,农民收入锐减。
赵会杰在田间地头履职调研(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种“土壤疲劳”现象并非孤例。蒙东地区因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自2000年起大规模发展日光温室,成为京津冀“反季节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然而,长期连作与化肥滥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病虫害频发,甚至威胁到“菜篮子”的稳定供应。
针对这一难题,赵会杰建议,将蒙东地区设施农业改造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采取先改后补的奖补模式,促进项目资金落地落实。通过“土壤置换+棚体加固”创新模式,同步解决危棚与地力退化问题;科技部门专班指导精准施肥,培育抗逆新品种,探索科学轮耕机制。
作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赵会杰强调:“产业振兴不能吃老本,要让老棚区焕发新生机,才能守住‘菜篮子’,端稳‘金饭碗’。”
2024年,农业农村部已将赤峰市宁城县列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并通过贷款贴息试点、农机补贴等政策支持改造升级。赵会杰所在的小庙子村更以实践验证了转型成效——通过新建蔬菜加工厂、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4000元跃升至2023年的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