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学者警告印度若继续充当美国附庸,可能沦为“亚洲乌克兰”,失去战略自主权。
2.美国拉拢印度的利益包括遏制中国崛起、获取廉价劳动力和开拓印度消费市场。
3.然而,印度在美元体系、美资与技术中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空心化和创新乏力。
4.由于印度过度屈从美国压力,放弃伊朗油气合作,延缓恰巴哈尔港建设,加入QUAD等遏华机制。
5.为避免成为美国遏华炮灰,印度需重构独立外交、推动技术主权和深化区域合作。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全文如下:
亨利·基辛格曾说:“做美国的敌人可能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朋友则是致命的。”尽管前总统拜登宣称美印关系是美国在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且特朗普多次会晤印度总理莫迪并称其为伟大领袖,但印度决不能忘记美国的这一阴暗面。
美国拉拢印度的战略基于三大利益考量——遏制中国、获取廉价劳动力和开拓庞大消费市场。美国没有真正的盟友,只有自恋和帝国主义利益。
在特朗普政府上任首月,莫迪是少数受邀访问白宫的外国领导人。总体而言,印度民众对特朗普和美国也持有非常正面的看法。美国在印度享有巨大软实力的原因众多——移民、科技就业、印裔美国人的成功、英语的普及、对印度智库的资助、美国资本对印度商业媒体的渗透、中印紧张关系等。
但作为崛起中的全球大国,印度必须警惕,不要沦为“亚洲版乌克兰”,成为美帝国可随时牺牲的地缘政治棋子。直白地说,美国妄图全面控制印度。数月前,美国驻印大使公开宣称印度不存在战略自主权。
值得警惕的是,在孟加拉国颜色革命推翻哈西娜总理前夕,美方就发出此番警告。尽管哈西娜执政存在争议,但其经济复苏政策值得肯定。美国颠覆哈西娜政权的根本原因很简单:她拒绝在本国设立美军基地。
同理,任何立场客观的地缘政治观察人士都能看清美国近年来如何在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策动政变。在美国的公然施压下,伊姆兰·汗总理遭遇软政变下台,其本人身陷囹圄,其政党遭禁。这就是美式自由民主的真相?他的“罪名”是对俄过于友好。至于斯里兰卡,当权派被认为亲华倾向明显。美国自然容不得这般独立。
历史同样表明,美国从未真正视印度为盟友。尽管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保持警惕,却对美国干涉印度势力范围几乎毫无抗议。印度人过于宽容地看待1966年美中情局可能暗杀夏斯特里总理和核科学家霍米·巴巴的史实。
整个冷战期间,美国为惩罚印度不结盟政策及对苏友好,持续对印度实施破坏。美国曾怂恿印度就西zang问题对华开战,却在关键时刻拒施援手。孟加拉独立战争期间,美国舰队开赴孟加拉湾威胁印度,幸得苏联协助,才能化解危机。
时至今日,印度仍未真正受益于对美亲密关系。冷战结束后,美国企业垂涎中印分别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廉价劳动力来源。但两国发展路径迥异:中国专注技术自主培育本土冠军企业,印度精英却满足于使用美国产品。结果显而易见:中国拥有华为、比亚迪、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及135家世界500强,印度仅9家入榜世界500强。
在本世纪最具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掌握60%专利,印度不足1%。在电动汽车、太阳能板、电池、智能手机、半导体、机器人、云计算、生物科技、航天、战斗机、军舰等数十个领域,中国已大幅领先。印度落后的根源何在?因为我们盲从美国金融化资本主义模式,沉溺于美元、美国技术、媒体、医药、投资带来的虚假安全感。
印度外交政策对美国亦步亦趋超出必要限度。例如,印度本可从伊朗获取廉价油气,早该启动恰巴哈尔港项目,却过度屈从美国制裁。加入“四方安全对话”等印太遏华联盟、拒绝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些举措不过助推美国“分而治之”的地缘阴谋。
当前美国从印度攫取多重利益:软件业廉价劳动力、苹果代工超低成本、不断壮大的中产消费市场、向美资开放的初创企业、军购订单,以及将印度打造为遏华地缘工具的战略价值。但美国在印软实力难以为继:首先将限制印度移民特别是H1-B技术劳工,美国极右翼已开始妖魔化印度裔;其次随着印度实力增长,美国必将转向遏制。美国可容忍印度裔执掌谷歌微软,却绝不会坐视印度本土科技企业与之竞争。
美国维系全球霸权不靠平等伙伴关系,而是靠附庸网络。欧洲已开始觉醒,德国新总理明确表态要在德美关系中谋求更大的独立空间。历史轮回不可阻挡,我们正见证又一帝国濒临崩溃。但不同于以往,取代美国的将非单一强权,而是多极化世界格局。金砖国家等机制将为全球南方提供合作发展新范式,美元特权及其支撑的制裁暴政必将终结。
西方主导世界五百年的时代即将落幕,本世纪属于亚欧非大陆。印度需据此制定战略。
本文转载自“南洋风云录”微信公众号2025年2月27日文章,原标题为《美帝国的终结及对印度的教训:印度不要沦为“亚洲版乌克兰”》,原文于2025年2月26日发表在印媒Press TV,原文标题为End of the American empire and lessons for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