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 | 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这些你关注的民生“礼包”

图片


图片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 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 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


● 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 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 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 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


● 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


● 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 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服务,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就业,强化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 切实保障劳动者工资发放,清理整治欠薪,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


● 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 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 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 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



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 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 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


●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 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 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


● 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 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些民生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分享~


图片来源 | 新华社

编辑 | 张菁 关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