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摄影记者 邹斌
通讯员 杨冰
笔记本上记录着社区的大小事
深夜,警务室内灯光常亮,一本封面略显磨破的走访笔记静静地躺在杨付丽的案头。从“派出所的那个女户籍”到“小杨”,再到武汉市汉阳区五墨里社区居民口中的“丽姐”,二十余年如一日的社区警务工作,让这位女警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多动脑、多迈腿、多张嘴、多共情”治理秘籍。翻开这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民情民意的笔记本,字里行间洋溢着基层治理的温度。
“多动脑”:智治破局,“义警联盟”织密平安网
杨付丽管辖的五墨社区,由原先的五墨、五龙两个社区合并而成,管理辖区范围广泛,人口户数众多。这里不仅有多个物业小区,还有许多老旧小区,情况复杂,管理难度不小。
随着工作的深入,杨付丽逐渐意识到:“很多事情,单靠社区民警自己是干不好的。”
为此,杨付丽充分发挥党员社区民警的优势,积极协调街道社区,组建了一支名为“五墨义警”的群防群治力量。这支队伍吸纳了物业人员、社区工作者、楼栋长中的治安积极分子等多方力量,推动社区共治共管。
提醒车主防范电动车失窃
“安全”是社区警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杨付丽发现,有一段时间社区内电动车失窃警情较为集中。杨付丽分析了案件高发的时间和重点部位,与“五墨义警”们集思广益,提出将巡防力量向这些薄弱小区倾斜。很快,这一策略便见到了成效。有天夜晚杨付丽带队巡逻至某小区时,成功抓获了一名正在实施盗窃电动车的犯罪嫌疑人。不到一个月,社区电动车失窃警情有了明显下降。
然而,杨付丽并未满足于此,她认为“要堵更要疏”。
她发现电动车失窃与部分小区没有电动车棚、车辆无法集中停放和监管有较大关系。于是,她将怡景华庭小区作为试点,与业委会、物业公司多次沟通,选出了三块适合修建电动车棚的场地,准备着手建设。
然而,在最关键的“谁出钱”问题上,双方发生了分歧。物业不愿出资,业委会也不愿意让居民掏腰包。出师不利并没有让杨付丽气馁。她多方收集信息,并到其他小区“取经”。在连续经过近六轮三方会议协商后,最终各方一致同意杨付丽提出的“开发商和业委会共同先行出资修建,后续通过充电费收回成本”的方案。
一个月后,一个崭新的电动车棚修建完成,可集中停放200余辆电动车,同步还安装了监控系统。此后,该小区再也没有出现一例电动车失窃警情。
“以前要是回来晚了,电动车没地方停,只好随便找个角落一塞,很容易被小偷盯上。现在有了新停车棚,不仅安全多了,还方便充电。”小区居民杨先生对记者说道,“丽姐为小区居民办了件大实事。”
“多张嘴”:N次调解,化解新旧物业“拉锯战”
2024年年初,辖区某小区的微信群里,一位居民对物业公司的“吐槽”一石激起千层浪:“垃圾无人清理、公共设施维修不及时……物业服务不到位,费用催收倒是很积极,这样的物业必须换掉。”居民们向业委会的投诉越来越多,换物业的呼声逐渐高涨。
然而,物业公司却以“长年收不到物业费,亏损严重”为由,辩解服务上的不足,甚至提出动用小区维修基金来修理消防栓。这一举动激化了小区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双方一度在小区里爆发口角,眼看着冲突即将升级。
在警务室为群众调处矛盾纠纷
持续关注事态发展的杨付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下决心要扭转这种局面。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将物业公司、社区、业委会、居民代表们聚拢起来协商,可由于各方均坚持自己的立场,接连三次协调均不欢而散。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N次,总有能说动的那一天!”那段时间,杨付丽将小区微信群置顶,每天清晨6点多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群里的信息。她将居民们提出的问题汇总,再逐一上门收集意见和证据。2024年2月底,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坐在一起开协商会了,当物业公司负责人面对杨付丽出示的物业不作为“证据”时,不再反驳,同意退出小区。
“多迈腿”:三次登门,解楼上楼下“噪音结”
社区里,家务事、邻里事纷繁复杂,事情虽都不算大,但需要社区民警深深扎根社区,时刻贴心服务。
“杨警官,你赶紧来,楼下住户又上来骂人了,还把我家门砸坏了。”2023年10月的一天深夜,杨付丽在睡梦中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焦急地诉说着的是辖区居民刘先生。
原来,刘先生家的孩子年龄较小,有时会在屋内跑跳或抛甩玩具等物品,这让对声音颇为敏感的楼下住户朱先生深受影响。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后,矛盾逐步升级。朱先生冲上楼将对方大门砸坏。
了解情况后,杨付丽当场对双方开展调解。初次调解中,双方情绪激动,调解陷入僵局。
上门处理警情
见双方矛盾积怨已久,杨付丽让他们先冷静一晚。第二天傍晚,她再次上门。这一次,她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从邻里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她对刘先生说:“家里小孩子活泼好动很正常,但咱们住在楼上,一些声响确实容易传到楼下。之前和朱先生有冲突,心里有气可以理解,但不能让矛盾越来越深。”
接着,她又来到朱先生家,“谁家还没个难处,刘先生父母年纪较大,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咱们多理解理解,以后沟通的时候也别太着急上火,好好说。可不能再砸别人家门了。”
这一次,尽管双方都没有原谅对方,但态度有了缓和。
用 “铁脚板” 走出社区居民安全感
一天后,杨付丽再次登门调解。这一次,除了好言相劝,还加入了普法环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夜间超过一定分贝的噪音就属于扰民行为。”“砸坏楼上住户的大门,导致财物损坏,可能涉嫌犯罪。”经过三次调解,楼上承诺铺上地垫以减少噪声;楼下赔偿大门损失,并为不理智行为表示歉意。此后,杨付丽在多次回访中得知,双方再也没有因噪音产生过矛盾。
“多共情”:以心换心,一句承诺守护特殊亲情
“做群众贴心人”一直是杨付丽的座右铭。群众有急事难事求助,她总是第一时间解决;居民家里有困难,她想尽办法去帮助改善;辖区的孤寡老人,她时常前去看望照顾。在五墨里社区,提到丽姐,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
社区有位独居的陈爹爹脾气倔强,多疑易怒,和邻里关系非常紧张。杨付丽得知此事后主动上门,起初只是与陈爹爹拉家常,拉近距离。杨付丽注意到,很多老年人因为羞于就医,身体不适也不愿声张,便格外留意陈爹爹的健康状况,及时为他送医送药。一次走访中,她发现陈爹爹家中的排线和插排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便自掏腰包,为他更换了新的排线和插排。日复一日的关怀逐渐融化了陈爹爹心中的坚冰。曾经那个见人就扯皮、处处设防的老人不见了,他开始主动融入小区的老年人群体,与大家一起下棋、谈天说地。现在的陈爹爹,每次看到警务室和社区的工作人员,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杨付丽的贴心和温暖,不仅只是针对社区困难群众,对待嫌疑人也能春风化雨,用行动感化对方。
走访群众了解社区情况
2024年9月,辖区居民吴某因违法被查获。在审讯室,吴某后悔不已,想到瘫痪的哥哥无人照料,她恳求民警联系杨付丽。杨付丽闻讯承诺会妥善安排。当天,杨付丽联系社区,精心组织帮扶。此后她几乎每天都会上门探望,细心照料老人。吴某重获自由,归家见哥哥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家中也井井有条,深受感动。她专程来到警务室,流着泪向杨付丽致谢:“以前常听到街坊四邻夸杨警官,这次我亲身感受到了,感激不尽!今后我一定洗心革面。”
“民警心里要有情,对每一位居民都应如此。”正是这份共情能力,让杨付丽总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正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上门进行反诈宣传
二十余载春秋,杨付丽用脚步丈量五墨里社区的每个角落,无数本《出警日志》记录下4800余户居民的冷暖。从社区安防到邻里调解,“四多工作法”让老旧社区焕发新生。
“看到丽姐,心里就踏实!”居民们的肺腑之言,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