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书记最新走访调研,又一产业要发展壮大了;深圳科学家领衔,首次揭示细菌治肿瘤关键原理!|深圳特事

【深圳特事】就是深圳特区的事,特别的事,特别的趋势,特别需要你关注、特别要办的事,也同时发布深圳最新政策、人事、法规、产品、技术、品牌、服务、数据等。



图片


孟凡利走访调研科研机构和生物制造企业

并向广大妇女致以节日祝贺 

大力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广泛应用 

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5日,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走访调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和部分生物制造企业。他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最大力度抓紧抓实人才与创新工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广泛应用,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新动能。


孟凡利来到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与颜宁院士等深入交流,充分肯定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对颜宁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表示祝贺,并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妇女同胞致以诚挚问候和节日祝贺。

在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孟凡利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等深入交流,祝贺其团队在合成细菌治疗肿瘤关键原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详细了解科研及成果转化等情况,期盼研究院产出更多创新成果,更好助力医疗健康事业和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随后,孟凡利来到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了解深圳市生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粒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朴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赫兹生命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经营发展和研发创新等情况,并就如何更好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和生物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听取意见建议,要求有关部门和所在区积极做好服务保障。他说,深圳正致力于打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机构和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期盼大学与研究机构、企业与投资界、政府一起努力,共同推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更好助力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孟凡利指出,我们要抢抓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加快创新应用和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壮大。要瞄准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大胆探索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建设并发挥好各类创新机构平台载体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实现从源头创新到技术转化再到产业应用各个层面的协同联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全面梳理、与时俱进优化我市支持生物制造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完善研发创新、临床试验、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等全链条支持机制,加快推动创新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高水平建设专业产业园区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创新创业和产业化要素保障,构建完备的产业生态。要加快推进生物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做好各项服务保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更多的企业、资本、人才加速集聚。要严格按照抓紧抓细抓实的要求推进落实,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以及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支柱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孟凡利强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全方位立体式打造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生态。要聚焦企业初创阶段和并购阶段,更好发挥政府和国有企业参与的各类投资基金作用,同时要积极引进对接世界一流投资投行机构来深一起携手发展。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构筑更加完善的征信服务体系,寻找更多的增信措施,最大程度为科技型企业初创阶段提供银行融资便利。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企业、机构、政府等多方合作,发挥好保险风险转移等功能,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市领导郑红波参加活动。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


图片

深圳科学家领衔,首次揭示细菌治肿瘤关键原理!


北京时间3月4日,一项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的最新研究有望给癌症治疗带来全新希望:科学家们成功破解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利用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陈立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研究员团队完成。


该研究也是继2024年刘陈立与赵国屏在《自然综述:生物工程》上首次阐释“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范式和学科内涵之后,定量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生动示范。


深圳先进院前博士后常志广、郭旋,研究员李雪飞、博士后臧中盛,上海营养与健康所王艳博士是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刘陈立研究员和肖意传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


NEWS

细菌疗法的百年突破


虽然早在15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用细菌来治疗实体瘤。然而,由于细菌疗法缺乏安全性和稳定疗效,其如昙花一现般匿迹在历史中,鲜有问津。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细菌疗法重新焕发生机。尽管越来越多的“细菌制剂”被报道,但尚未有成功走向临床的案例,究其原因是细菌疗法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未能解决:“细菌怎么逃避先天免疫系统的攻击?”“细菌如何激发抗肿瘤免疫?”“如何确保细菌疗法的安全性?”等等。


“与传统药物不同,细菌是活的,细菌能在肿瘤中存活,说明它们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细菌又能抑制肿瘤生长,这表明它们还能激活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刘陈立研究员解释道。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因为我们对细菌与肿瘤之间的‘对话’机制还不了解。弄清楚这种‘对话’机制对于设计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很重要。”


为此,2017年起,刘陈立团队开始将定量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应用于细菌治疗肿瘤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历时8年,成功揭示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细菌治疗肿瘤领域的理论空白,还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图片

团队交流实验进展


NEWS

破解细菌与肿瘤的“秘密对话”


这项研究始于刘陈立团队对细菌治疗肿瘤的早期观察。他们通过构建一种特殊的合成菌株,发现合成细菌在结肠癌、黑色素瘤、膀胱癌等多种疾病动物模型上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展现了其治疗肿瘤潜在的靶向性和广谱性。


那么,细菌究竟是如何抑制肿瘤的?又是如何不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敌人”消灭?细菌与肿瘤之间到底“说了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细菌通过一种叫做白介素-10的信号分子与肿瘤内的免疫细胞进行“对话”,让肿瘤内的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的白介素-10,向细菌的天敌——中性粒细胞施了“定身术”,使其无法运动,从而让细菌躲过免疫细胞的“追捕”。


与此同时,细菌为了自身生存所激发出的白介素-10信号分子,碰巧“唤醒”了肿瘤内的“沉睡士兵”CD8+T细胞,使它们重新武装起来,对肿瘤发起猛烈攻击。正是这种“歪打正着”的机制让细菌既躲过了“被杀”,又攻击了肿瘤。


那么,细菌治疗肿瘤怎么保证安全性?


刘陈立团队发现免疫细胞中存在一种“迟滞效应”机制,这种机制使肿瘤组织中的白介素-10受体水平高,正常组织中的白介素-10受体水平低。通过采集分析27种不同癌症患者的临床样本,团队验证了这一机制。这种差异性使细菌只能在瘤内躲避抗菌免疫细胞的追杀,并在正常组织器官中被有效清除,从而保证了细菌治疗的安全性。



NEWS

“造物致知”

癌症治疗有望迈入“精准时代”


研究人员将该疗法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这种合成生物改造的细菌能够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机制,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精准改造细菌提供了理论指导。该研究标志着细菌疗法从“以毒攻毒”迈向了“精准调控”的新时代。


“通过合成生物实验和定量数学模型的结合,我们精确地模拟了细菌在肿瘤内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疗法,这就像发现了合成生物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神秘对话’,使科学家能够重新编程合成生物系统,为癌症治疗打开全新思路。”研究团队表示。


目前该项研究正在向临床试验推进。未来,医生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白介素-10受体的表达水平,可精准筛选出适合接受细菌治疗的患者,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工程化改造的抗瘤菌也可以作为智能递送载体,实现治疗药物的精准释放。这种创新模式,成功突破了传统给药系统的局限性,有望为恶性肿瘤治疗开辟新路径。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姜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