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财务涉嫌造假 东方集团何消退市危机

独立 稀缺 穿透

图片

图片

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





作者:李莉

编辑:梦琪

风品:大鹏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不是不到、时候未到,这不蛇年首个财务造假案有新消息了!


2025年2月28日,证监会官微发布,2024年6月20日,我会对东方集团立案调查。现已初步查明,东方集团披露的2020年至2023年财务信息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该案目前正在调查过程,将尽快查明违法事实,依法严肃处理。


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受此影响,公司股价连续三交易日跌停,截至2025年3月6日收于1.41元,年内累跌32.54%。股吧里投资者哀嚎一片,纷纷要求赔偿。


图片
图片
图片


要知道,东方集团可是国内首批股票公开发行的企业之一。如今却因财务造假濒临退市,如此落差令人唏嘘。何以顶风作案、铤而走险呢?


1

高光低谷,四年亏超50亿

LAOCAI


发问并不突兀。2024年6月18日,东方集团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在关联方东方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的16.4亿元存款出现大额提取受限情形。


随即,上交所下发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自查在关联财务公司的存款存放和使用情况,本次存款大额提取受限,相关资金是否被控股股东及关联方挪用,是否构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前期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等。


尽管东方集团在6月20日回复称,实控人张宏伟拟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处置等方式支持东方财务公司化解流动性资金不足问题,保证公司在东方财务公司存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然该表态并未打消监管部门疑虑,次日便对公司立案。彼时有投资者猜测企业可能财务造假。


东方集团是有高光时刻的。如1993年,成为中国首批股票公开发行企业之一;2000年,成为中国民生银行的三大发起股东之一等。


回望企业的强势崛起,离不开张宏伟的运筹帷幄。20世纪70年代末,其在哈尔滨呼兰县杨林乡做泥瓦匠,凭借700元初始资本开启创业之路。起初在哈尔滨承包建筑工程,之后创办哈尔滨东方建筑工程公司,也就是东方集团的前身。


1989年,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以3000万股发起法人股形式,成为全国首批四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这一创新之举,让东方集团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改制后的第五年集团登陆上交所,张宏伟借此感受到资本的魔力。


据证券时报,张宏伟2008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感叹:“这个世界是资本的江湖,不是实业的江湖。”


不止说说而已,此后张宏伟借助资本力量,通过重组、收购等方式,投资了民生银行、新华人寿等企业,迅速构建起一个横跨金融、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开发、港口交通等多领域的商业帝国,俨然资本圈的风云人物。


2021年,东方集团入选黑龙江企业100强第18名、黑龙江服务业企业100强第11名。公司主业涵盖金融、现代农业及健康食品、新型城镇化开发、港口交通四大板块。其中,现代农业及健康食品是核心业务。


据choice数据,2015年-2020年公司营收62.14亿元、63.43亿元、79.62亿元、145.1亿元、131.8亿元、147.1亿元;归母净利5.491亿元、7.623亿元、7.69亿元、6.557亿元、5.836亿元、2.404亿元;扣非净利5.556亿元、5.829亿元、5.649亿元、4.918亿元、1.817亿元、6146万元。


2018年,张宏伟以340亿元财富位居当年胡润百富榜第76位;2020年,以410亿元财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第374位。


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也是2018年,企业营收虽创出新高,净利却出现下降,随后连降两年。2021年起成为分水岭、营收掉头下行、净利由盈转亏:2021-2023年营收137.3亿元、112.7亿元、60.81亿元,对应增速-6.68%、-17.94%、-46.02%;归母净利-17.19亿元、-9.955亿元、-15.57亿元,对应增速-814.81%、42.08%、-56.38%,三年累计亏损42.715亿元,超过之前六年净利总和。


好在公司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同比减亏,但-8 亿元到-12 亿元的亏额依然不算低。短短四年累亏超50亿元,从巅峰跌入深渊,这样的坠落速度令人瞠目,也不禁让人好奇其中缘由。


2

房地产“包袱”拖累 

转型之路漫漫

LAOCAI


深入基本面,房地产业务失利不得不提。


早在2013年,东方集团收购了国开东方城镇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东方安颐(北京)城镇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安颐”)39.1%股权,并通过多轮运作变成全资子公司,张宏伟为实控人。


拿到开发资质后,张宏伟将青龙湖板块选为进军北京房市的突破口。据Wind资讯和企业公告,国开东方曾立志成为“中国城镇运营商第一品牌”,并在2017年制定了“深耕青龙湖、走出北京、战略上台阶”的三步走目标。主要业务涵盖土地一级开发、二级房地产项目开发以及文旅产业资源整合。


2015年起,国开东方受托负责青龙湖区域121平方公里的整体开发。同年,东方集团通过增发股份募集87.03亿元资金,扣除费用后净额为86.1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偿还借款,剩余约60.45亿元投入青龙湖地块开发和股权收购。并与万科、龙湖合作开发了翡翠西湖、熙湖悦著等项目。遗憾的是,国开东方并未如愿“第一品牌”目标,反拖累了东方集团。


二级土地开发业务也不多乐观,以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核心区A地块为例,截至2024上半年,已投资总额约82.54亿元,结转收入仅约44.28亿元。据时代财经,东方集团房地产业务运营主体东方安颐已持续十多年亏损,累计亏额一度超73亿元,成为拖累业绩的一大主因。


面对困局,东方集团开始筹谋转型,开辟新赛道。如进军植物基人造肉和海水提钾,试图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的增长点。


据东方集团介绍,其高水分植物肉项目正处市场培育阶段,已与多家餐饮机构和经销商展开合作。目前推出的植物蛋白肉半成品包括小酥肉、鸡肉棒、狮子头等,储备品种达30余种,并持续研发新品。此外,公司在海水提钾技术上也取得突破,钾离子海水分离核心技术被视为重点拓展项目。


考量在于,无论人造肉还是海水提钾,距离真正的商业化放量仍有距离。转型之路看似充满希望,却难改善多少当下业绩。


3

债务压力与诉讼烦恼

LAOCAI


截至2024年6月底,东方集团受限资产280.99亿元,占总资产78.53%。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等,主要用于质押借款。


与此同时,短期债压也不容小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357.8亿元,总负债192.3亿元,资产负债率53.75%。其中,短期负债50.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6.94亿元,意味着公司一年内需偿还债务达87.54亿元,结合上述亏态、压力可谓自知。


实际上,债务问题已牵涉多家金融机构。据2024年中报披露,截至6月30日东方集团在民生银行的直接持股比为2.92%。而据后者财报,2021年至2024年6月底,东方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5.21亿元、88.37亿元、95.99亿元和74.04亿元。其中,短期偿债压力突出。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东方集团向民生银行的短期借款余额为6.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45.02亿元,一年内需偿还的贷款总额至少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贷款已进行延期续作。如2024年9月,公司及子公司北京大成饭店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签署贷款续作协议,涉及金额合计51.52亿元。好在目前尚未出现逾期公告,但不代表不确定性消除。


据2025年2月12日公告,截至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新增到期未偿还银行贷款本金余额17.37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41%。据第一财经梳理,东方集团及子公司分别向招商银行、龙江银行、工商银行贷款10.92亿元、2.53亿元、2.5亿元。


图片


已有金融机构因贷款逾期起诉东方集团。2024年9月,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因东方集团进入预重整程序提起诉讼,要求提前收回10.92亿元借款本金及逾期利息。2025年2月8日,东方集团终审败诉,被判提前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此外,东方集团还牵涉与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的合同纠纷,涉及金额为10.19亿元和6.92亿元。


据长江商报、无冕财经,Wind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十年间,东方集团投资净收益合计为约151亿元。而从2021年开始,投资收益降至不到8亿元,2023年仅约4亿元。


4

三重危机 能力挽狂澜?

LAOCAI


压力之下,动作变形、铤而走险也就有不难理解了。


证监会调查发现,2020年至2023年的四年间,东方集团财务数据存在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


回望2024年,东方集团因关联交易不规范、未及时披露减持计划以及实控人未履行承诺等问题,多次收到监管机构的警示函或问询函,凸显公司治理运营上的合规漏洞。


一方面,关联交易管理较混乱。例如2020年10月,东方集团在东方财务公司的日存款余额超出协议限额;2021年8月,控股子公司在收购过程中未按规定履行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和信披义务。这些问题暴露了公司内部审批流程和制衡机制上的缺陷。


另一方面,前述资金链紧张问题日益突出。背后是公司过度扩张、投资不当以及资金运营效率低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累积,最终威胁了公司经营稳定性。


而涉嫌信披违规和财务造假,更拷问管理层的诚信意识,损伤投资者信心。2024年,受债务逾期和重整程序等多重因素影响,东方集团股价一度跌至0.59元/股。公司多次发布风险警示公告,提醒投资者若股价持续低于1元,将面临退市风险。


据财联社,截至目前,公司前期在相关公告中已累计提示30余次,公司可能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


更深一度看,相关中介机构是否尽责、也要担责呢?


据东方集团相关财报,2020年至2023年的4年财报审计机构为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其中2020年至2022年的3年财报中,该所均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23年财报则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涉及包括,一是截止2023年年报批准报出日,公司控股股东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在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龙腾支行4.54亿流动资金贷款到期未偿还、正在与银行协商偿付安排或者展期;二是对于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未来可收回金额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表示,大华会所连续三年“无保留意见”,一旦东方集团财务造假坐实,作为看门人,后续该所可能为此承担连带责任。


能够肯定的是,加大监管力度,理清各方责任、对违法违规“零容忍是大势所趋。就在2月1日,证监会主席吴清撰文指出,加大力度防假打假,落实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财务造假等线索发现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发挥等市场约束。


不止说说而已,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强化良币效应,近年来监管机构持续强化打击力度。据证监会统计,2024年相关部门对61起财务造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7%;案均处罚金额1577万元,同比增长12%;对7起案件按照法定高限处以罚款,同比增长75%;对69名“董监高”人员实施市场禁入,同比增长9.5%。其中就包括ST舜天、ST特信、*ST中利等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


以ST舜天为例,通过参与通讯器材内贸虚假自循环业务,在2009年至2021年财报中虚增营收103.33亿元,虚增营业成本93.99亿元,虚增利润总额9.34亿元。根据相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江苏舜天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000万元罚款;董事长高松、桂生春等人被处以相应罚款。


证监会强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监管方面将从严从快查处各类造假行为,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上市公司一旦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将严格按照退市制度执行退市。


很显然,身处风暴眼的东方集团不仅面对一场财务危机,也是一场信任危机,更有衍生追责索赔危机。重重压力下,企业急需痛定思痛、盘整革新、稳住阵脚、避免退市命运。


考验张宏伟大智慧的时候到了,能力挽狂澜么?



本文为铑财原创

凤凰新闻/网易财经/搜狐财经/腾讯财经/今日头条/蓝鲸财经/百度百家/新浪微博/天天快报/中金在线/东方财富/雪球

等25家媒体入驻账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