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六十二年来,雷锋早已不再是一个名字,他已成为一种精神、一座丰碑,深深印刻在中国人心中,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奉献社会、成长成才。
在忻州,也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接力棒”,温暖着这座城市。
张秀珍:矢志不渝 五十三年做好事
张秀珍看望社区老人
张秀珍,1971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71年至今,她已默默奉献了五十三年。无论是工作期间还是退休后,她始终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用爱心和坚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3年退休后,张秀珍受组织委派担任五台县党群服务中心西米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她用心用情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工作,先后筹资建起托养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13处场所,免费为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提供食宿;为老年人提供读书看报、画画写字等学习环境;安排专人免费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开办手工制作培训,解决了150多个残疾家庭的经济收入难题。
张秀珍还成立了一支520余人的社区志愿服务队,带头上门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开展居家服务,结对帮扶680余名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她还对接全国各地志愿者,一对一资助156名孤儿和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并为6名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争取免费治疗。她的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到全县14个乡镇360多个行政村,成为五台县公益事业的标杆。
五十三年中,张秀珍用自己不多的积蓄,为卧病在床的老人请医送药,为病危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为茹村乡敬老院捐助棉被、毛衣、煤炭、电视机等物资;争取资金为射虎川村盖起希望小学,解决周边8个村孩子的上学难题;贷款开办毛衣编织店,为12名残疾女孩解决就业难题;甚至将78岁的刘改桃老人接到自己家里,贴心照顾8年,直到老人安详去世。
五十三年中,张秀珍共帮助“一老一小”和残疾人约1.9万余次,带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5万余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86万余件;帮助特困户6200余次,帮助孤寡老人、空巢老人8900余次,为特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捐赠衣物9.87万余件。“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张秀珍用五十三年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她的故事是一段感人的公益历程,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座城,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传递爱与希望。
董勇:无私奉献 尽显志愿者风采
冲在救援一线的董勇
董勇,1988年10月出生于忻府区,中共党员,现任忻州市蓝天救援队队长。自2010年投身公益救援志愿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无私奉献,尽显志愿者风采。
2013年,董勇筹备并担任忻州市蓝天救援队队长,带领队伍在防震减灾、安全搜救、应急救护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每年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500小时,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成为志愿服务的楷模。
在多次重大灾害救援中,董勇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2016年河北井陉特大暴雨洪灾、2019年忻府区奇村镇森林火险、2020年五台山风景区森林火灾和甘肃陇南泥石流灾害,以及12·29甘青地震救援中,他带领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及时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在2023年甘肃地震救援中,他积极参与搜救被困群众、转运伤员、灾后安置等工作,赢得了灾区人民的广泛赞誉。
董勇的志愿服务和救援行动得到了广泛赞誉和认可。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一星奖”“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他的座右铭是“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充分体现了他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张素梅:九年帮扶800老幼的“热心人”
张素梅与志愿者一起为孤寡老人包饺子
56岁的张素梅,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在父母的教导下养成了乐于助人的习惯。街坊邻居们常夸她善良,而这份善良也伴随她长大成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红马甲”志愿者,从此踏上了公益之路。从最初与朋友一起参与活动,到后来成立自己的团队,她的公益生涯已走过九个年头。
九年来,张素梅帮扶了500多位老人、300多名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甚至将丈夫的工资和孩子们给的零花钱都用在了帮扶对象身上。自己省吃俭用,却为老人们买吃喝,为孩子们买衣服、买礼物。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春节还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她的每一天,都在为他人奔波,把照料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一个11岁的男孩被78岁的老人收养,但养父患有脑梗,父子俩靠低保生活,孩子的学费成了难题。张素梅得知后,主动为孩子筹集学费,买书包、买衣服,甚至接送孩子上下学,将他视如己出。她的善举不限于此。遇到无处安身的老人,她会带回家;大雪纷飞的路上看到老人,她会主动拉上;为残疾人洗衣服、买吃喝;甚至在刮着大风的夜晚,将失去一条腿的21岁残疾人李慎心带回家照顾,至今已有3年。
每年腊八节,张素梅会熬制热气腾腾的八宝粥,送到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她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曾经冷嘲热讽她的朋友也开始投身公益。她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定要把爱传递下去。”
张素梅的坚持和无私付出,点亮了无数人的生活。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感人的公益历程,更是一盏照亮社会的明灯,激励着更多人加入传递爱与希望的行列。她用九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爱,也让更多人明白,公益不仅仅是给予,更是心灵的温暖与力量的传递。
巩俊义: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巩俊义准备下水救援
巩俊义,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市公安局辅警、宁武县蓝天救援队队长及宁武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他不仅是公安系统内优秀工作者,更是一位热心公益、勇于担当的救援先锋。多年来,他参与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带领团队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信念。
从特警到公益救援人。八年前,在一次执行排爆任务中,让身为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大队队员的巩俊义结识了蓝天救援队这个纯公益组织,他毅然加入,从此开启了公益救援之路。2021年,他与爱心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宁武县蓝天救援队”。救援队成立初期,资金短缺,巩俊义自掏腰包购买装备,并带领队员自筹资金,确保救援工作顺利开展。他们将校园作为公益起点,每年义务为学校讲解防灾减灾知识,传授急救技巧,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冲锋在前,守护生命。巩俊义参与过多次大型救援行动,包括8·8九寨沟地震、8·17文县泥石流、7·20河南洪灾、山西介休洪灾、7·31京津冀洪灾及12·29甘青地震等。每一次救援,他都冲锋在前,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公益之路,步履不停。自救援队成立以来,巩俊义带领团队执行救援任务138次,出动1178人次,服务范围涵盖山野、水域、城市及自然灾害救援等多个领域。全队公益服务总时长超1.2万小时,包括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社会保障及学校培训等。
传递温暖,践行初心。巩俊义常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救援一线还是公益课堂,他都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温暖与力量。他的善举感染了身边的人,也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
冯丽:用爱传递温暖和力量
冯丽与敬老院老人拉家常
在公益的漫漫征途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冯丽,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公益践行者。
冯丽的成长经历坎坷,却在心底种下了感恩与奉献的种子。自2008年踏上志愿服务之路,十七年来,她初心如磐,用行动诠释着无私的爱。
2023年4月,冯丽与志愿者伙伴为五台耿镇松岩小学的贫困学生送去助学金和冬季衣物,为孩子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对待老年人,她满怀温情。重阳节为敬老院老人带去欢乐,春节前夕为独居老人和五保户送上生活必需品,用温暖驱散他们的孤独。
冯丽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歇。她带领志愿者走进景区宣传文旅,深入社区关爱弱势群体……
令人动容的是,即便身患乳腺疾病,冯丽也毫不退缩。多年来,她的身影出现在全国多个受灾地区。2024年,广东韶关遭遇山体滑坡洪灾,她跨越五省奔赴救援,捐款又出力。同年,在广东梅州平远县,她争分夺秒装卸救灾物资,为灾区群众送去希望。从汶川地震到江西抗洪,从河南新乡洪灾到云南地震灾区,她始终冲锋在前,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与担当。
冯丽的善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忻州市最美志愿者”“河南省防汛救灾优秀志愿者奖”等诸多荣誉。十七年的无私奉献,冯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共同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焦卫军:2024年参与五台山山地救援325起
焦卫军(左三)与队友研究救援方案
在公益救援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英雄,他就是焦卫军。自2010年投身公益救援事业,十五年来,他用坚持与付出诠释着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成为无数受助群众心中的希望之光。
焦卫军所在的忻州市平安应急救援队,在2024年驻五台山期间,成绩斐然。秉持着崇高的志愿精神,救援队承担起守护生命安全的重任,积极响应各类救援求助信息。这一年,他们共接到来自110、119、120和应急局转来的救援信息达325起。每一次接到救援指令,焦卫军和队友迅速行动,毫不迟疑。在这325起救援行动中,他们的足迹遍布五台山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偏远的村落,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累计对2800余名群众实施了救援和救助。面对身处困境的群众,焦卫军和队友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温暖。
每一次救援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捍卫,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志愿精神的践行与传承。焦卫军在公益救援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他的坚持和付出,不仅为受助群众带来生的希望,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十五年的公益救援路,焦卫军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他是雷锋精神的传人。他的故事,胜似一个奉献与担当的传奇,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公益。
郑俊美:退休不褪色 志愿展风采
郑俊美帮助老人试穿新衣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而对郑俊美来说,它更是开启全新奉献旅程的起点。2015年退休后,郑俊美加入当地志愿组织,并于2018年担任五台志愿者协会会长。
在郑俊美的带领下,协会从起步到如今拥有500多名成员,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仁爱慈善。十年间,累计开展帮扶贫困家庭、关爱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士、助学等活动200余次。
在志愿服务中,郑俊美尤为关注特殊群体。白修平、王兴光身残志坚,她常带懂医术的志愿者前去探望,彼此相互鼓舞。
助学路上,郑俊美脚步不停,33名孩子的成长是她的牵挂,她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对待孤寡老人,她十年如一日,坚持送年货、节日慰问,累计为120余位老人送去价值3万余元的物资,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她的坚持也改变了身边人。家人、同学、朋友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尽力支持,再到积极参与,这让她倍感欣慰。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郑俊美用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她倡导每个人都怀揣公益心,为社会和谐、祖国强大贡献力量。她的奉献,不仅为受助者带来希望,像一盏明灯,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让爱的力量不断传递、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