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首由四川大凉山妞妞合唱团与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共同演唱的《玉盘》,以其清澈的童声和深邃的内涵,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歌曲以月亮为媒,串联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对故乡的眷恋。忻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正如《玉盘》所唱的那轮明月,照亮了每一个游子的归途。
年俗文化情怀
月亮不仅是夜空的点缀,更是文化的象征。每逢中秋或元宵,夜空总是被一轮明月点亮,与家家户户的灯笼交相辉映。正如《玉盘》中所唱:“玉盘玉盘,你为何悬于屋顶上?你为何白白送银光?”月亮的圆缺变化,寄托了对团圆与美满的期盼。明月见证了千年的沧桑,也见证了一代代忻州人的悲欢离合。长诗逾万行,在月光中,我看到忻州坚持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之城,奋力蹚出一条文明建设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忻州的年俗文化中,月亮占据着重要地位。忻州的月光,总是与杂粮的香气交织在一起,飘荡着荞面、莜面、红面的香气,那是忻州人最熟悉的乡愁味道。元宵节的嫦娥玉兔灯会、中秋节的祭月仪式,都是对月亮的崇敬与赞美,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家族团圆、生活美满的祈愿。正如《玉盘》所表达的,月亮是连接的桥梁,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情与对未来的希望。
忻州年俗文化丰富多彩,从腊八到元宵,每个节日都充满了仪式感。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家家户户扫尘祭灶,迎接新春的到来;除夕全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垒旺火,象征着团圆与兴旺;正月十五闹红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些习俗不仅是节日点缀,更是忻州人对家的情感凝聚。正如《玉盘》中所唱:“那孩子已拂去风霜,为他揽星辰带他回故乡。”无论走得多远,家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宿,年俗正是通过这样的仪式感,将游子的心与家紧紧相连。
底蕴与之共鸣
从古代的“晋北锁钥”到现代的“文化名城”,忻州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每寸土地,都蕴藏着历史记忆与人文传承。《玉盘》的歌词中融入了李白、苏东坡等古代文人的诗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忻州本地传统与之不谋而合,无论是北路梆子的悠扬唱腔,还是民间传说的浪漫想象,都体现了忻州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忻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逢节假日,忻州文旅举办的北路梆子演出,吸引无数观众;古城的非遗展演,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忻州的文化魅力。正如《玉盘》所表达的,过去与当下科技的融合能够激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弘扬和传承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忻州的月光,不是江南水乡的朦胧婉约,而是带着黄土高原的质朴厚重,洒在五台山的飞檐上,洒在雁门关的城垛上,洒在滹沱河的波光中。月光下,老人会讲述杨家将镇守雁门关的故事,金戈铁马的传奇在皎洁的月光中愈发显得荡气回肠;五台山的钟声在月夜中特别清越,回荡在山谷间,僧人的诵经声与月光融为一体,让整座山都笼罩在祥和平静之中;忻州古城的街巷在月光下蜿蜒,青石板路上泛着淡淡的光晕,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不老故事。
他乡月下思念
异乡的月亮再圆再亮,也照不出家乡的那份感觉。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中,我时常想起古城墙下的那份宁静,想起云中河畔的那份悠然。月光成了连接故乡的纽带,在这清冷的月光中,仿佛能看到亲人正在月下闲话家常,这份思念如同月光一般纯净而绵长,当文明洒满一座城,其精神底色便越发鲜亮。
无论走得多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都饱含着大家对故乡的深情。每一个忻州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瑶台镜”“白玉盘”。正如《玉盘》所唱:“漫漫向星汉,那孩子何时越过天上万重山。”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远,家乡的月亮,永远是人们心中最柔情的触动。
别时泪长淌。我曾赴山西扶贫挂职,锻炼期间我发现黄土高原天高气爽,能见度高,这一点也成就了忻州月亮的“明”,明得让人通透,明得让人感慨。玉盘玉盘心头光,月光月光亮汪汪。一回忻州,似乎连月亮都与自己十分亲近,在这里,与家乡的干部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工作和生活都特别愉快。
飞在青云端,天宫有答案,月光下的忻州,是游子心中的港湾,永远指引着家的方向。月光如水,思念如潮,我站在他乡的土地上,仰望那轮明月,心中涌起对忻州的无限思念,明月照亮了夜空,将我的思念带到魂牵梦萦的巍巍太行。玉盘高悬,清辉洒落。耳畔响起春晚那首《玉盘》,婉转上头的旋律中,经典故事千年唱,我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忻州,那座晋北小城,在月光下显得深情款款,静谧安逸,格外温暖。(撰稿:米广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