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寄北京】黔西市化屋村:推窗揽山水 乡村建设越来越美

【编者按】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嘱托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年来,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以赴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

一纸书信写发展,字里行间话未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多彩贵州网将推出“锦书寄北京”系列报道。以“书信”为舟,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贵州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上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

图片

图片

三月春暖,草绿莺歌。

置身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贵州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青山环峙,江水悠悠,“推窗迎水色,仰首望山光”,仿若“闯入”一幅禅意水墨画。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这个悬崖下的苗族小村,勉励大家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化屋村,曾深度贫困。近年来,立足“一方水土”选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文旅融合齐发力,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驻村干部杨国奇说,村里产业可总结为六个字:“三黄一文一旅”,即黄粑、黄牛、黄姜,苗绣和乡村旅游。

“三黄”产业兴

黄粑是本地年货小吃,黄姜为村里传统作物,黄牛养殖为黔西县主导产业,苗绣技艺在寨子里苗族同胞中延续百年,背靠百里画廊、美景浑然天成……

化屋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技术工艺、地方特色,在当地干群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孵化为一系列产业。

“每逢快过年,我们家家户户都做黄粑,它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村民杨学明说,现在香甜的黄粑,不仅是游客来到化屋必“打卡”的舌尖美味,还通过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包装、品牌化营销,走出大山销往各地,让他很骄傲。

村支书肖阳群介绍说,春节前后,是黄粑销售的旺季,这三个月的销量是平时的三倍以上。目前,化屋村共建成了田坝、化屋2个黄粑加工厂,日产量在2000公斤以上,年销售额240万余元,直接带动50余人就近就业。

图片

化屋村美景。史开心摄

化屋村地处峡谷,海拔低、温差大,种出的化屋小黄姜嫩、脆、香,村民们早有种植黄姜的习惯。“化屋小黄姜口感好,销路基本不愁。”村民杨守金这几年仅靠种植小黄姜,年均增收三四万元。近年来,化屋村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一般农户”模式,带动村民扩大生产,已合作开发上市了姜甜酒、姜酵素两款衍生产品。

此外,化屋主动融入本县肉牛养殖产业链,采取联村养殖、“短养快销”的方式,发展了黄牛养殖400头,带动协议养殖农户增收。

黄粑飘香,黄姜葱郁,黄牛欢腾。“三黄”产业如灵动的音符,在化屋奏响奔向致富的和弦。

苗绣绽芳华

走进化屋村苗族刺绣蜡染展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一个个构思精美、栩栩如生的苗绣制品。

化屋村,苗族占比96.7%,被誉为“贵州苗族歌舞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苗绣,是苗族的手工艺代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承载着苗族文化深厚内涵。

化屋的村民,掌握着较为完整的苗绣技艺。在村民杨文丽的苗绣工坊里,绣娘们神情专注,手中的针线如同有生命一般,在布面上跳跃、交织。

“我们的苗绣产品,不仅卖到北上广,更远销海外,很受市场欢迎。”杨文丽外出务工后又返乡创业,是化屋村苗绣致富带头人之一。当前,她负责的工坊带动了20多位绣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视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近年来,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持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创新活力,努力把苗绣蜡染等特色产业做出品牌、推向市场。

杨国奇介绍,化屋通过不断扩大苗绣车间规模,开发苗绣蜡染文创产品100多种,并在村内扶持开办苗绣小作坊,通过电商、网红带货等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目前,全村形成了苗绣生产、展销、研学等多种业态。

化屋苗绣,一针一线牵起传承与发展,密密织就锦绣生活。

旅游闯新路

高峡对峙,平湖如镜,溶洞幽深,飞瀑奔腾……化屋之美引人入胜,不仅在于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更有令人称奇的自然风光。

化屋这颗“明珠”,曾长期藏于深山,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捕捞,甚至一度生态恶化。十八大之后,由于道路修通,出山更便捷,涨了见识的化屋人痛下决心,植树造林,网箱养殖清理工作也陆续展开。

图片

游客在化屋村参加文化活动。史开心摄

荒山披绿、清水重流,“污江”变回乌江,化屋转身“画屋”。化屋群众敏锐捕捉到发展契机,修屋改院、学习烹饪等技能,开始为吃上“旅游饭”苦练内功。

如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游客纷至沓来,激发了村民发展旅游的信心。办民宿、做餐饮、开游船,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目前,化屋村共开办民宿25家,农家乐40家。

“以前我和老婆在外省务工,一年就赚几万块钱。”村民杨龙说,他把家里老房子入股村里的民宿,分红的钱又建了新房。“现在新房也拿来搞民宿了,生意很不错,去年最多的一个月就赚了18万元。”

原来靠打渔和栽种小黄姜谋生的村民尤荣学,看着村子人气渐旺,便贷款买了一艘船来运营。现在,尤荣学开办起了航务公司,有游船14艘,带动村民就近就业30多人。

昔日的化屋,已蝶变为山水间的诗与远方,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多元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产业如火如荼的同时,化屋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持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万余元增加到如今的3万多元。2024年,全村旅游综合性收入达1.6亿元。

肖阳群介绍说,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夜游乌江、桥旅融合、沿江步道等一批项目,正陆续谋划推进中。

以产业为笔,绘“振兴”新卷。化屋村村民们的日子正越过越甜美。

本网记者:李远莉

设计: 张 亮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彭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