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模型一个月前给出的美国Q1经济增速为3.9%,一周前为-1.5%,现在为-2.8%。
当一个预测模型“短短几天”内对同一项预测,给出出差异很大的结果时,我们要怀疑这个预测的“准确性”。
- 首先,这个模型是什么?
这个模型是GDPNow模型,由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开发的实时高频经济预测工具,主要用于估算美国当季实际GDP增长率。
GDPNow模型通过高频的宏观指标对当期GDP进行预测,每月更新6-7次,对当期GDP预测开始于GDP数据公布前约90天前,结束于GDP初值公布日。
GDPNow模型构成包括GDP支出法的五部分,分别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和库存变化。
五部分分别由几个细分项构成,最终GDPNow模型共有13个因子,分别是消费端的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净出口端的出口服务、出口商品、进口服务、进口商品;政府支出端的联邦政府支出、地方州政府支出;库存端的私人库存变化;固投端的私人住宅投资以及非私人住宅投资(设备、无形资产、结构)
其次,这个模型运作机制是怎样的?
主要是跟随实时高频数据。随着高频数据的逐渐出炉,GDPNow模型输入数据并调整预测。高频数据包括PM,CPI,PCE,零售数据,进出口数据等等。
这个模型最大的优点是预测精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优化。
模型在季度初的初始预测平均误差约为2.5%,但随着官方GDP公布日期的临近,误差逐渐缩小。例如,距离公布日7天时,平均绝对误差降至0.8%左右。
模型通过高频数据(如PMI、零售销售、进出口等)动态更新预测,越接近季度末,输入数据越完整,预测结果越接近实际值。
以该模型对美国今年Q1的预测为例,一个月前模型曾预测Q1增长3.9%,但因贸易逆差和制造业活动疲软,短期内大幅下调至-1.5%,然后再下调至-2.8%。
那么理论上,上述三个预测数据当中,我们应该更加倾向于相信-2.8%这个预测。
再次, 这个模型为什么下调了美国Q1的经济增速?
根据该模型披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消费和投资疲软
个人消费支出(PCE)大幅下滑:模型显示,第一季度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增长预期从1.3%骤降至0.0%,消费作为美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占比约70%)停滞,直接影响企业盈利和市场信心。
消费者信心指数创3年半最大跌幅,零售额和实际支出也显著下降,反映高通胀(12个月通胀预期达4.3%)削弱了购买力。
私人投资趋近停滞:私人固定投资增长预期从3.5%降至0.1%,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分化,企业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持观望态度,抑制了扩张计划。
第二,贸易逆差扩大拖累GDP
1月商品贸易逆差创纪录达1533亿美元,主因企业在特朗普新关税生效前大量提前进口,导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从-0.41个百分点降至-3.57个百分点。
关税政策增加了原材料成本和供应链中断风险。
第三,政策与市场情绪的双重压力
美联储加息预期与通胀高企形成矛盾,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可能加剧经济放缓。同时,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贸易伙伴报复风险,加剧了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
最后,这个模型的预测一向准确么?
其实不一定。在2019年及之前,这个模型预测与实际GDP结果高度吻合,显示出较高的可靠性。
但是在极端事件面前,该模型的预测还是有局限性。比如在疫情等外部冲击下(如2020年),模型因无法捕捉数据外的突发变量(如疫情封锁政策),导致误差扩大(该模型后续有迅速调整和修正)。
那具体到本次预测,1月份的巨额贸易逆差是因为“特朗普关税大棒即将落下”而产生的“抢进口”效应,是一个极端短期事件。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否具有延续性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市场情绪和消费者信心其实也会被短期因素所干扰,进而影响该模型的“预测能力”。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种纯数学模型无法纳入政策突变、地缘冲突等非量化因素。
美国经济Q1还有20多天时间,目前经济数据也才陆续公布至2月份(2月份还有很多数据尚未出炉),美国经济表现到底如何还是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研判。
如果真的趋势转坏,那么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很可能就不那么有威胁了,我们也会迎来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