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丝绸之路乐器展》中陈列的唐代木琵琶。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摄
展厅里陈列的“唐代木琵琶”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它是由两件出土冥器残件组成。文物高为10厘米,用木料雕刻而成,柄部插有4只弦轴,呈左一右三分布,下部是半梨形的箱体。琵琶头部饰黑彩,中部饰红彩,看上去古朴典雅。另一件“唐代紫檀木画槽琵琶”为复制品,藏品原件目前馆藏于日本正仓院,这件琵琶文物呈现出的精美工艺和繁复纹饰,被誉为是盛唐艺术与工匠精神的典范。
在展厅全息投影呈现的唐代苏幕遮舍利盒上,有四身迦陵频伽手持乐器的形象,其中一件是曲项琵琶,另一件则是类似五弦琵琶的乐器。
桑木阮咸和螺钮紫檀阮咸复制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摄
展厅还展出了两件外形与琵琶相似、箱体却呈圆形的唐代阮咸复制品。其中一件为桑木阮咸,另一件为螺钮紫檀阮咸。这两件文物原件目前藏于日本正仓院。阮咸,源于中原的秦琵琶。因在东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这种圆形直柄的乐器,后人把这种中原琵琶叫做“阮咸”。
隋唐时期,琵琶是上至宫廷乐部、下至民间酒肆最为流行的乐器。在这一时期,琵琶无论在乐器、技法、曲目、谱式等,均获得了高度发展。宋元之后,琵琶性能持续改进,技法不断丰富,发展成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在中原高度艺术化的琵琶,后来东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对东亚乃至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福建南音琵琶依然保留有唐宋遗制,新疆流行的一些弹拨乐器可能也是古代西域琵琶的繁衍产物。琵琶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见证。”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来源 |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 赵梅
编辑 | 杨路 武玉晗
审核 | 齐晓霏 毛雅茜
监审 | 司元勋 马艺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