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兴文县聚焦“非遗”擦亮地方文化招牌

图片

图片

兴文县聚焦“非遗”擦亮地方文化招牌

近年来,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着力地方文化传承事业,以系统性编纂、历史研究与文化宣传为抓手,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为擦亮地方文化品牌注入专业力量,助力县域文化软实力与乡村振兴双提升。

系统编纂非遗档案,夯实文化根基

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整理,构建非遗项目的完整历史谱系。例如,国家级非遗“大坝高装”始于康乾年间,其“移动戏台”巡游、经典剧目《西湖借伞》《哈三妹出征》等特色,均被系统记录于《兴文县志》,成为活态传承的重要依据。此外,九丝城镇“二月二文昌会”中的僰道木台铁桩戏,以三级人梯象征僰人祭神天梯的独特形式,通过地方志的详实记载,还原了明朝万历年间文化融合的历史脉络。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更成为文旅融合的“文化说明书”。

推动非遗申报与保护,激活传承动能

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挖掘与申报工作。例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因工艺复杂、传承困难,被列为宜宾市非遗后,其选材杉木、甜苦竹的工序及调音技术均被整理成专档,为后续保护提供技术指南。贾氏微书作为市级非遗,其每平方厘米千字的微刻技艺、独创的“三位一体”艺术形式(微书、篆刻、国画结合),通过地方志的专题研究,成功吸引国际关注,作品被瑞典皇家艺术学院收藏。这些举措推动非遗从“技艺传承”向“品牌塑造”转型。

创新文化传播,赋能大众认知

以“史志+”思维拓展非遗传播路径,联合文旅部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例如,将铁桩戏、苗族芦笙舞等非遗元素融入九丝城镇“文昌会”,通过烧龙灯、打铁花等展演,单日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消费300余万元。同时,开发研学课程,如芦笙制作工坊、微书体验展,将非遗技艺转化为青少年乡土教育内容,增强文化认同感。

深化文旅融合,释放经济价值

以非遗为纽带,助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坝苗族乡“非遗合作社”模式通过高装巡游团队、苗绣工坊等,带动居民就业;九丝城镇依托非遗活动串联红色旅游、油菜花田打卡等场景,形成全域文旅生态。2025年“文昌会”期间,美食展、春游徒步等活动日均吸引千名游客,实现文旅经济“开门红”。

近年来,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以“修志存史”为根,以“非遗活化”为翼,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探索出“历史赋能当下、技艺反哺产业”的路径。下一步,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将持续深化非遗研究与创新传播,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更强劲的史志力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