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早露尖尖角 香远益清亭立俏

——易青生诗词鉴赏

作者: 刘和平

2025年2月10日,农历乙巳蛇年春节初十三,一份来自北京的珍贵礼物——老同学、诗人易青生的诗词大作《小荷集》一书,如约寄来了,欣喜中,我迫不及待,立马打开拜读起来,千余首语言精美,古韵犹存,唐诗宋词风格般的诗词作品,直撩我的心扉......

图片

图为:诗人易青生的诗词大作《小荷集》

青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北京前进小学同窗好友、发小。1969年冬,作为北京老三届知青,又同赴陕北延安宜川县农村插队。两年后,我从军入伍云南,他参军当兵陕西。经年半世,我们从知情到军人,再到退役地方,各自做起与与文化有关的工作,命运轨迹,重叠而各异。笔勤不辍的青生始终把古典诗词学习研究与古为今用创作,视为一生最爱。退伍当工人也罢、做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好,他视唐诗宋词为珍奇瑰宝,爱不释手,不时翻阅。“从精神之泉中汲取滋润心田之水”。内化于心,外化于笔端。以其别具特色的古韵格律诗词,品味着现实生活,抒发着人生感悟。厚实的古典文化底蕴,让他有幸参与了《中国文化大辞海》、《中国古典小说卷中诗词鉴赏》、《文白对照续资治通鉴》等十余本书的编撰工作。逐梦半世,在丰富生活阅历的孵化下,才学造诣的淬炼,诗人千余首“繁杂”多彩的经典诗词之作,荟萃结集亮世与众。

2025乙巳蛇年之际,老同学赠邮来的《小荷集》,犹如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让我品味无穷,阅读这部诗集,让我有幸欣赏到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才情学识。2012年,青生从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休后,2025年,如他所愿,《小荷集》的付梓出版,实现了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和慰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青生,自小就酷爱唐宋诗词,北京前进小学六年级时,他就接触了唐诗宋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时我们一起玩耍,还时不时冒出此“戏言”。

“真正把诗词融入我的生活中,是从陕北插队开始。艰苦的环境和贫瘠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我,将点点滴滴落在纸上,将所思所想,每天的生活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是我劳动之余最大的慰藉。”陕北的黄土高坡,以别样的情怀,赋能了诗人的写作激情,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小学到初中,去陕北农村插队,七十年代初从军入伍,退役当工人,高教自考,跻身国家图书馆研究员行列。不论人生角色几经变换,春去暑来,星移斗转半世,执念于诗词写作的青生,随着时代的脚步,踏着生活的节奏,捕捉闪过眼中的每一个亮点事物,观有所思,思有所果,敏思挥笔,信手拈来,如歌如画,倾注笔端纸上,成就出每一份文化“美餐”。

步入2025年,七零后的青生,把他这一生所著的千余首诗词,结集成册《小荷集》。冠以此名,是诗人对荷花情有独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从1969年至2023年,五十四年来,诗人把他的一千多首诗词,按年段分门别类为:“耕耘小记”(1969年-1970年)、“军旅足音”(1971年-1974年)、“都市随笔”(1974年-2021年)、“夕晖晚唱”(2013年-2023年)四大部分。其内容涉及山水游记、评点史事人物、抒情写景、比兴花木、人生感悟等,“凡有所思皆诉笔端,凡有所想皆落于纸上。”丰富多彩的诗作,极大的体现出诗人得心应手的运用中国古典文学诸多词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唐宋诗词为基色;以当代生活为主调;以多维度为视角;以丰厚扎实古色古香的词汇为“骨肉”。引经据典,文思泉涌,厚积薄发,挥洒自如于笔纸间,凸显出坚实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

诗言志, 诗言心声。不同的生活经历阶段,诗人善于将所遇所感的事物,及时收入诗词中。

时间回到1969年,我们插队落户陕北黄土高原,当年的农村生活劳作场景,至今难忘。那时的陕北黄土高坡,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农业生产和经济十分落后。   

《耕种》

人做耕牛犁地艰,

腰酸腿软力强撑。

点播轮种贫瘠土,

期盼秋收五谷丰。

诗人笔下的“耕种”,其境其景,恍若昨日。陕北村庄大都星罗棋布于黄土高塬上。(塬上,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呈台状,四边陡峭,顶部平坦。)乡亲们日常生活吃用水,几乎全得到塬下山沟底的泉水取水。

                            

《驮水》

驮水牵驴十里外,

路滑坡陡步行难。

肩推鞭赶汗如雨,

晚饭烛光身已瘫。

人担驴驮,上下山往返,少则两三里,多则十多里。用牲口毛驴驮水吃,在陕北农村,随处可见。土地干旱,水源稀缺,是当时陕北农村生活的一大问题,严重影响困扰着当地百姓生活,制约着陕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力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如今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

陕北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壤墒情差,光秃少毛,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烧火做饭,就不得不满山遍野去寻砍柴草。

《砍柴》

天寒地冻正农闲,

涉远攀岩备自炊。

划破衣衫露血痕,

负薪踉跄踏雪回。

砍柴、驮水、耕种等这些陕北农耕日常生活的真实画面,无一不凸显出我们北京知青插队落户陕北农村初期时,被首遇的“生活关”,考验着,磨练着的实际情况。老天爷“特意”这么安排的“必修课”。就是让我们这些来自大都市的年轻娃们,尝一尝陕北农村的艰苦生活和劳作的艰辛,以此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培养锻炼出一个不畏苦难,意志坚定,顽强奋斗,有所作为的人来。

从那一刻始,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贯穿我们知青生活的全过程。农村劳动生活的磨练育人,让我们从中更深刻地体验认识到当时中国西北农村的现状。

七十年代初,诗人告别了农村插队生活,参军入伍到部队,随着全新的军旅生活展开,诗词创作中的“军”味,也油然而生。

诗人以部队野营拉练生活为题材,以我军视苦为乐,不畏艰险,顽强乐观的战斗精神为主调,真情实感,跃然于诗中。

《渔歌子·拉练》(二首)

越岭行军万仞低,

穿插峡谷踏荆行。

尝野菜,择林栖,

破冰沐浴笑嘻嘻。

雪暴风狂月早移,

哨兵机警锐眸犀。

披白甲,好威仪,

山神在此莫惊疑。

《点绛唇·野营拉练》

雪满秦岭,风刀割面群山愕。

前锋电掣,险阻不可遏。

野营扎营,篝火军歌热。

峥嵘克,冲天豪气,

欢笑如归客。

这两首野营拉练的诗,语言生动朴实凝练,现场感极强。同为老兵,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我当年在部队,所经历的同样野营拉练的场景。那时我们的战士,正如诗言所赞,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风貌。回眸曾经的军旅战斗生活,终生难忘。

图片

        

图为:诗人易青生的军装照

七十年代中期,解甲归城的诗人,依然凭借手中的笔,对生活中的过往,以敏锐的目光与观察,毫不犹豫地定格在诗词里。

他的“都市随笔”,将所见所闻,境由心生,信手拈来,以唐诗宋词的各个词牌调,抒发着对美好生活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怀。

《蝶恋花·潭柘寺黑龙潭》

春闹古寺功课苦,烛暗花明,面壁多凄苦。

峰锁壑藏关不住,心随钟响出山谷。

古刹无魂龙已去,不羁腾骞,壮气瀮天吐。

寰宇任凭君行处,风流胜过经文束。

《水调歌头·泰山》(二首)

半夜过岱庙,信步上泰山。

峰峦魅影嶙峋,草木睡犹酣。

足踏红门群坊,脚下玉皇极顶,挥汗眼前丹。

举目万花筒,旭日海天间。

丽幽妙,奥与旷,各藏仙。

“虫二”谁识谜底,趣味有缘先。

瞻鲁观天烛,夕照玉盘金带,美景喜相兼。

造化独锺秀,泼墨复弹冠。

齐鲁平芜阔,泰岳小九州。

吾登极顶观日,云海送飞舟。

万里波涛散发,朝暮蓬瀛游遍,把酒近狎鸥。

五岳独尊处,倨傲岂担忧。

岱宗访,三代祭,晓春秋。

景色高处更妙,天地贯通收。

伸手银河可触,俯首江山怀抱,今古纵横酬。

此地天鸡叫,百鸟敢争讴。

2012年,退休后的诗人易青生自2013年至2024年,十年余年期间,是他诗词创作的丰产期。2015年,我们这些原北京前进小学的老同窗、发小们,与阔别50年,已步入晚年,并健在的老师们欢聚前小母校,共忆往昔,畅怀师生情。

青生以诗词记载下了那一刻:

图片

图为:北京前进小学同窗好友,后排(左一)诗词家易青生,前排(右三)著名作家毕淑敏

《临江仙·遥祝毕业五十年同窗聚会》(二首)

半世结缘绿松,夕阳谐趣云红。

童心未泯诸君同。

交谈何泛泛,分手却匆匆。

难得真情宣泄,赋诗翰墨皆工。

筵席已散分西东。

秋浓载物去,帆满友谊风。

半世有缘走千钟,祝词献曲满堂红。

难得蟹岛抒情月,掀起京城怀旧风。

人易老,几回逢,

抚今温故竟相同。

手勤微信多联系,

相会彩屏惬意中。

在青生的诗集里,存有不少赠同学好友的诗词。笔者收到这位老同学的赠诗就有好几首。如,《水龙吟·赠好友刘和平》(二首)

星移斗转如梭,几人敢秤乾坤手?

山河壮美,鬓添霜雪,豪情依旧。

年少轻狂,英雄曾许,怎堪回首。

往事怎可谏?博览机要,

光阴迫,知惜否?

君本才高八斗,舞飞白,盎然春昼。

文章千古,流芳盛世,雷奔电走。

贤聚竹林,兰亭遗墨,白衣送酒。

寄相思先遣,晨云暮雨,为相知寿。

会海书山堪忧,谁人能称雕龙手?

楚辞瑰丽,恢宏汉赋,建安除旧。

赫日唐诗,宋词皎月,元曲搔首。

喜激扬文字,临江横槊,

举大白,诗成否?

金印纵然如斗,问前朝,恍若一昼。

功名只是,风云际会,龙蛇竞走。

为辩是非,扪虱倾谈,青梅煮酒。

待韦编三绝,门栽五柳,与汝互寿。

青生是个外刚内柔,重情重义之人,同窗好友的情愫,插队农村知青的缘分,都可在诗人的诗词中略见一斑。

如,给老同窗李楚石的《生查子·答李楚石》

“未冠帝阙辞,万里南疆去。

恬淡与鸥盟,总欲归途熹。

故地一重游,发小苍颜顾。

不老是江山,梦绕从来出。”

一同插队陕北农村,也当过兵,后因病去世的老同窗苏建平,时常出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故写下:

《洞仙歌·梦逝友苏建平》

江南水路,泛扁舟棹起。

锚落金口信急递。

去时匆,未换衣破沾泥,

人不寐,夜语联床应记。

月明惊梦醒,寂寥星空,往事萦怀变追忆。

蹈海亦同行,岂患无朋?平生豪气。

汝知我,常谈鲁仲连,

料梦里相逢,欲托何事?

诗人一首首佳作,无不将老同窗、老知青,老兵的人生过往,执念逐梦的感悟,全部凝炼在千余首诗词中。江山不老,物是人非。抚今思昔,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过往。留下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璀璨珍奇之宝。岁月无限,人寿有度。

在诗人的《赠陕北插队诸友》中,一种淡然平和的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油然而生。

窗外寒流风烈,

家中暖气花浓。

当年陕北梦魂通,

患难曾经与共。

往事不时闪现,

古稀无趣谈功。

少年壮志已掏空,

留的闲情互动。

读诗人、同窗好友易青生的诗词,如同在绚丽夺目、异彩飞扬、浩如烟海的中国诗词中,看到那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怒放荷花,是那样的悦目怡神,令人遐想连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为:2018年诗人易青生偕同窗发小安逸游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