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驭抹除“性价比”

AI划重点 · 全文约2349字,阅读需7分钟

1.卓驭在2024年下半年面临争议,关于其性价比是否束缚品牌调性。

2.为了改善城区智驾体验,车企应在成本基础上注重体验,卓驭已发布中算力端到端城区领航。

3.除此之外,卓驭是市场上唯一一家完全自建硬件工厂与标定体系的高阶智驾Tier1。

4.然而,市场上真正量产上车的中算力端到端车型寥寥无几,卓驭成为目前唯一提供该体验的公司。

5.未来,卓驭需打通软硬壁垒,彻底释放底层能力,以争夺中阶智驾市场份额。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2024下半年,围绕卓驭最有争议的话题有两个:

一个是,“中算力”真的能做出城区好体验吗?

另一个是,“性价比”是否会束缚住品牌调性?有主机厂的顾虑是“卓驭‘配不配’我们的高端品牌调性”。

第一个答案,刚出来。

第二个答案是,在销量王高调宣扬“智驾平权”的内卷时代,车企如果还把眼光放在“调性”上,那么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要想让“智驾”真正被用起来,除了敦促特斯拉FSD在国内死命更新迭代(据各方消息,体验吊打国内新势力),各家主机厂最该做的,是在该付出的成本基础上,让体验大于一切。



作者| 宇多田

封面| 电影《孤独的幸存者》



卓驭在2024年下半年,经历了一段黯淡期。



一方面,他们顺应形势及时调整至“端到端”路线,必然伴随着一场组织变革;


另一边,当“数据闭环”与“端到端”被验证可有效改善城区智驾体验后,算力芯片市场,反而面临着一个进退不得的困境:


要成本还是体验?


因为截止2024年12月,市面上能让中算力芯片释放“端到端”能力的量产车型,几乎为零。


即便很多公司拿到了定点,但基于算力的城区demo都很一般。


那时的体验感,差劲到没人敢打“中算力端到端”的广告。


这也是进入2025年大算力芯片再次被捧至高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一个论调便是:由于大模型技术迭代过快,如果想要“城区NOA体验好”,各家没这个能力就别强求了。


嗯,打不过,那么就彻底绕开卓驭最擅长的领域。


但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车企,15~20万价位区间车型,必然是要好好计算成本的。



01

体验永远第一





半年追“端到端”,很艰难。


庆幸的是,虽然早在2023年卓驭就从大疆彻底剥离,但这个无人机帝国凶猛的作战基因仍然存在。


一位熟悉卓驭的人评价,如果华为是靠强大的组织力维持高强度运转;那么大疆的做事风格,则是善于驾驭多支“雇佣兵”队伍,小规模高效作战。


一旦确认好方向,指哪儿便能打中哪儿。


半年时间,为了对齐“端到端”架构,卓驭迅速成立数据闭环虚拟团队,捋清了整个智驾系统最上层各模块——模型与数据之间的关系链条。


同时,将“产品”与“功能”业务线提到了更高的位置。


从我们在2025年1月和2月两次在深圳的试乘来看,尽管是五菱量产车的内测版本,但两次体验之间的进步很大。


当然,五菱云海的32T算力(TDA4VH,等效稀疏算力96TOPS),本身就意味着“含端量必然不能小”。


因为受算力所限,工程化团队不得不在传感器、感知输出与输入环节上做大量减法,与“端到端”的数据结构天然契合。


而红旗天工系列,则是自发布起就采用了基于高通8650(100T,等效稀疏算力200T,对标单OrinX)的端到端架构,在智驾舒适度上有了质的飞跃。


(其实两周前我们恰好试乘过一个单OrinX的“非端系统”,在上海城区的表现差到怀疑人生。所以才对“端到端”有了更加明确的感受。不得不说,有端和无端智驾体验,天差地别。)


因此,用沈劭劼在本次科技日上的话来概括:


卓驭不走性价比,只把“价性”做到最高。


“市场上大家都会说拼‘性价比’。但性价比隐含了一个意思:


若干家供应商都能做某个性能,再去砍价格。很多行业都是这么一路竞争过来。


但是我们把它反过来写,卓驭要做‘’。


2024年年底,我们发布了中算力端到端城区领航(五菱云海)。不是吹牛,2025前两个季度会陆续在量产车上给大家OTA升级。我们保证这不是一个‘便宜没好货’的东西。


它真正能做到,即使你已经买了这个产品,后面也会有不断惊喜,迭代到你最期望的样子。”


但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跟市面上的解读略有不同——


在特斯拉FSD吊打新势力、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的前提下,只有在同样价格基础上,敢拿出比中算力和高算力区间玩家平均水平更强的体验,才有机会进入最后的2B市场智驾决战区



02

未释放的实力





实际上,我更喜欢卓驭在1月份城市NOA内测版体验后的产品介绍:


完整的数据驱动闭环思路,是从“硬件”开始,经过“底层软件工程”的加固,再到“大模型”的焕新,最终到“安全推理框架”结束。


图片

很喜欢这张图片,清晰简洁有力


换言之,国内除了华为和博世,卓驭也是一家完全自建硬件工厂与标定体系的高阶智驾Tier1。


因此,硬件与产线也必然要随上层模型的迭代做好升级。


“双目架构的确做了很多迭代。” 沈劭劼在发布会有提及。


“譬如,我们去掉了双目中间那道杆子,重新做了标定,这样就可以把它放在车玻璃上。之后,我们又在双目基础上,做出了可以‘测长距’的惯导立体三目。


目前,红旗的天工系列车型全都上了。”


很明确,与那些外部采购域控与传感器的Tier1相比,真正全栈最大的好处无疑是“成本”。


不过,除了出货量的加持,要实现真正的内部降本,无疑更需要研发体系与工厂端的高效协同。而软件的“快”与硬件的“慢”,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


现阶段,我们非常确定,卓驭对上层模型的梳理已成气候。


因此,倘若这家年轻的智驾公司未来能打通软硬壁垒,彻底释放出底层能力,解决“断点”难题,那么必将是中国市场最有竞争实力的供应商之一


毕竟“博世”们能成长到今天,很大一部分是强依赖于强大的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另外,“双目摄像头”概念的爆发期其实集中在2023年。那时候,模仿和抄袭卓驭双目系统的科技公司如过江之鲫。


当时,甚至有主机厂为了替换卓驭,曾想一手培育起自己的双目Tier2,但两年过去啥都没憋出来。


其中,一家小有名气的双目硬件供应商,由于打不进前装供应链且欠薪严重,于2024年在汽车产业销声匿迹。


可以说,卓驭特有的硬件方案,在市场上已经没了竞争对手。


03

中阶寥寥



2025年,很多牛逼连狗也不信了。


尽管媒体把中阶智驾方案的成本、市场规模与量产车型定点说的头头是道,但真正在“体验”上达标且持续迭代的车型,寥寥无几。


定点算不了什么,量产车的体验才最可信。


比较恐怖的是,就连我们也是最近才知晓,即便是单OrinX,包括新势力在内,很多明星智驾团队跑“端到端”一直非常吃力,系统表现很糟糕。


当下,市场上真正量产上车的中算力端到端,只有五菱(试乘的是内测版,将在Q2做OTA)。


也就是说,3月这个节点,真正能提供中算力城市NOA量产车型体验的,有且仅有卓驭。


诚然,从芯片角度,在中阶算力市场,无论是财力、声势和生态层,地平线都占据了优势。但早在2024年中旬,我们就曾反复明确过一个事实:


重要的不是芯片,而是使用芯片的人。


人,才是芯片能否高效利用和软件工程化的重中之重。


从这个角度,卓驭与地平线,在有生之年狭路相逢,或许终不能“幸免”。因此,如何瓜分中阶算力智驾市场份额,仍然需要观望一段时间。


当然,这个赛道,也将是2025年最精彩的智驾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