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爱尔兰国家电视台对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进行了一次深度专访。
在镜头前,这位曾主导美国政坛八年的政治家罕见地流露出悔意。
"在我的一生中,我对这件事感到遗憾,"克林顿坦言,"让乌克兰放弃核武器,这件事我做错了。"
实际上除了让乌克兰放弃核武之外,让中国加入WTO,也被不少美国人认为是克林顿任期内的错误决定。
也让我们不禁思考: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决策,为何会成为一位美国前总统晚年的心结?它们又如何重塑了21世纪的国际格局呢?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子,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是我国政府长达15年艰苦卓绝的谈判过程。
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开启了漫长的入世征程。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申请国需要与所有成员国逐一谈判,而每个成员国都拥有否决权。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与冰岛谈鱼类、与马来西亚谈棕榈油都不是难事,真正的挑战来自美国。
中美贸易涉及6000多个税号的产品,谈判成果将适用于所有成员国,这使得世贸许多成员都期待美国对中国提出苛刻条件。
1989年5月,中美谈判一度险些成功,但随后陷入僵局。
美方代表团甚至开始"玩消失",故意躲避中方谈判人员。
直到1999年,中美女足世界杯决赛提供了契机。克林顿效仿"乒乓外交",亲临现场观赛,以夸张的语气向中国表示祝贺。
随后,美国商界领袖纷纷发声支持中国,如百事可乐董事长扬言"要让每个中国人喝一罐百事",通用汽车总裁预言"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同年11月15日,在克林顿首肯下,中美终于达成协议。
而今,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甚至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构成挑战。
如今美国所谓的后悔,正是源于他们当初未能预见到,入世后的中国不仅没有按照西方设想的轨迹发展,反而凭借自身智慧获得了更多全球事务的话语权。
从安全承诺到战略误判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不少军事遗产,包括19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和全球第三大核武库。
然而,经济困难使乌克兰难以维持这一庞大武器系统。同时,美国认为乌克兰拥核可能影响地区核平衡,不利于自身全球控制。
1994年,在美国主导下,乌克兰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同意放弃约1900枚战略核弹头,放弃全球第三大拥核国地位,以换取美国、俄罗斯和英国提供的安全保障。
这些大国纷纷承诺,"将尊重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
时隔近30年,克林顿在采访中表示:"我感到负有个人责任,因为是我让他们同意放弃核武器。他们中没有人相信,如果乌克兰仍有核武器,俄罗斯还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他还指责普京打破了《布达佩斯备忘录》,"首先拿走了克里米亚"。
对此,福克斯新闻网带着讽刺意味评论道:"克林顿关于威慑力的这种观点简直类似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支持者的主张,就比如美国全国步枪协会,他们还认为枪支增多有利于犯罪率下降呢。"
这场核裁军,本应是冷战后促进和平的举措,却在克林顿晚年成为他的心结。他的反思,折射出大国博弈中安全承诺的脆弱性,以及核威慑逻辑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
时代变局下的战略反思
克林顿的两大"遗憾",表面上看是两个独立的决策失误,深层次却反映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全球格局变化的战略误判。
在推动中国入世时,西方战略家设想通过经济融合引导中国转型,甚至在粮食、能源等关键领域让中国形成依赖。
然而,入世后的中国借助全球产业链重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没有陷入西方预想的被动局面,还在关键领域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体系。
在处理乌克兰核问题上,美国低估了地区安全的复杂性,高估了国际协议的约束力。《布达佩斯备忘录》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在真正危机面前难以发挥实质作用。
这两个"遗憾"共同揭示了三点重要启示:发展自主权是国家立足的根本;技术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开放包容是实现持久繁荣的途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经济体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超过七成,"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不断提升,数字货币等新领域打破了传统金融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克林顿的"遗憾"表态,反映出部分西方政治精英的认知偏差——习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规划世界,却难以接受新兴力量的合理发展诉求。
参考信息:
环球时报:克林顿:我感到后悔 2023.4.5.
环球时报:专家:中国加入WTO不是美国的“恩赐”,而是美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