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运河奔流不息 新时代巾帼精神永续——肇庆市怀集县三八运河建设口述史纪实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一段尘封六十年的红色记忆在肇庆怀集县大岗镇重新被唤醒。这条由数万干群历时三个多月开挖的“三八运河”,不仅改写了当地“十年九涝”的历史,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1965年,怀集县大岗公社遭遇百年一遇洪灾,沿岸农田颗粒无收。面对困境,公社党书记林繁衍提出“截洪改道、引水入渠”的大胆设想,组织全社近万名劳力展开持续三个多月的“三八运河”大会战。这条全长12公里的人工河,穿越6个行政村,将肆虐的洪水引入绥江,使沿途1.2万亩耕地实现旱涝保收,惠及4万余村民。

图片

六十年后的今天,作者沿着运河走访,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两岸的沃野良田。在运河源头集义村,82岁的罗天来对当年的记忆深深感慨:“当年我们住竹棚、啃咸菜,却没人叫苦。林繁衍书记带着我们‘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连小学生都来帮忙运土。”今年82岁的罗天来在开挖运河的第一、二评比中立一等功,他正回忆当年开挖运河的经历。档案里的精神密码在县档案馆泛黄的《修运河论功评奖条件》中,作者发现了特殊年代的价值坐标:集体立功:一等奖奖励步犁、毛著;二等奖仅奖状与毛著;个人奖励:一等功获得者仅得雨帽、手帕和单行本;核心标准:“学毛著、学王杰”位列首位,300个奖项中60%表彰“带病坚持”“超额完成任务”的典型。

档案记载,1965年12月,是开挖“三八运河”的攻坚阶段,又遇上持续六七天的恶劣天气,北风呼呼,雪花飞舞,气温大幅下降,但全社干群在王杰精神鼓舞下,发扬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战胜万难的革命精神,冒着寒风冷雨,日夜苦战,攻坚克难,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

这些动人事迹中,有坚持十几天日夜苦战的莫屋生产队;有坚持带病工作、干劲大的石田大队支书聂克幸;白鹤大队生产队长莫祥益,勇挑重担,一人完成二人任务;莫屋大队生产队队长莫昆中,四天平均挖土6立方;白鹤大队生产队长潘啟有最高峰一天挖土7.5立方;进南大队大汶生产队社员卢世福,肩挑200斤重担,带头安扎在工地,干劲大、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原计划三天才完成大石运输任务;秀林大队妇女主任梁美英是3个小孩的母亲,大孩子才12岁,小的仅出生4个月,她坚持每天都到工地劳动,平均每天挖土5.2立方;白鹤大队石一生产队社员高月莲,以单日7.1立方米的纪录,被工友誉为“女愚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红星自然村(当年的汶水寨),75岁的邵翠连回忆:“公公黎庆瑞把指挥部设在自家堂屋,公社书记就睡在那张木板床上。”正是这种“干部带头”的作风,让全社劳力主动将任务细化到每家每户,甚至出现“夫妻竞赛”“父子比拼”的感人场景。集义村87岁的卢育明回忆起当年用豆记工的情节:“社员每挑一担泥领一粒黄豆,收工验收时少一颗都不行。”他的妻子林亚英补充道:“孩子饿得直哭,但我们知道,运河不通,全家都没活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六十年后依然震撼人心。

精神长河永不停息如今,三八运河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地标”。大岗镇主要领导表示:“我们正规划建设运河文化纪念馆,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去年的防洪抢险中,青年突击队主动请缨,用三天时间加固险段,再现了当年“党员带头、干群同心”的场景。

六十年时光流转,三八运河的涛声依旧。那些用青春热血浇筑的故事,那些用黄豆计数的劳动场景,那些用奖状替代奖金的朴素追求,构成了永不褪色的精神谱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这种精神恰似运河之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心田。

文、图|记者 杨再睿 通讯员 谭上洲 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