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抓产业 大抓项目 大抓招商 经济工作“头号工程”如何抓?——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首场集中采访侧记

图片

集中采访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班浪 摄


图片

记者提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丽 摄

  
3月5日,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首场集中采访在北京举行。六盘水市委书记张定超,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黔南州三都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凯,毕节市赫章县副县长付庆梅等四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强力推进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经济工作“头号工程”主题,分享产业发展路径、破解项目攻坚提质密码、生动展现贵州如何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的实践图景。
新旧动能如何转换
“我们有望再造一个六盘水的工业体系。”集中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书记张定超接受采访时说,六盘水市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注重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张定超介绍,目前六盘水市各个市(特区、区)至少有一个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到2030年将形成2个千亿级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可新增规上工业产值1400亿元、较去年六盘水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15%,有望再造一个六盘水工业体系。
同时,六盘水市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依托市场发展能矿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现已具备掘进机、液压支架、单轨吊等19种大型矿用成套设备生产能力,下线世界首台矿用机动型硬岩掘进机——“凉都号”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洗煤成套设备首次走出国门出口东南亚。
2024年,六盘水市能矿装备制造产值68亿元、增长7.2%。具有代表性的是,水城经开区铝制家居产业集群获“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现已集聚52家企业66个项目,产值从2017年19.5亿元增长至2024年130.3亿元、年均增速31.5%,成为贵州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下游产品种类较为丰富的产业集群样板。
六盘水市如何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张定超表示,六盘水市发展要走好“两步棋”。
“首先围绕建设千亿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快推动多能互补发展。”张定超表示,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贵州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作为主战场,六盘水现有电力装机1475万千瓦,其中建成7个火电厂共19台机组、总装机1010万千瓦,占比超过贵州总量的四分之一。去年底平均供电煤耗313.84克标准煤/千瓦时、低于全省7.16克标准煤/千瓦时,今年还将继续下降到305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预计分别低于国家标准30.2%、64.1%和78.9%。
“我们将按照国家支持贵州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部署,加快构建‘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能源体系。”张定超介绍,预计“十五五”末,六盘水电力装机2300万千瓦以上,其中清洁能源占比将从“十三五”末的27.5%提升到“十五五”末的近40%。
“围绕打造千亿级现代煤化工集群,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张定超说,目前,六盘水市正常生产焦炭产能600万吨、在建880万吨、拟建700万吨。“十五五”末,六盘水市焦化产能将达2180万吨,可同步产出87万吨煤焦油、21万吨粗苯、43亿立方米焦炉煤气等副产品,能够为发展新型煤化工提供大量原料。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如何协调发展
首场集中采访上,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表示,遵义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占比近三分之一。接下来,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富有遵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推动省域副中心建设“年年见成效、三年跃新阶”。
围绕传统产业发展,遵义从推动白酒产业稳底、重点产业突破、强化科技赋能提效三个角度发力。
“当前,白酒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我们重点通过‘以销促产’来稳增长,力争今年白酒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黄伟介绍,一方面,遵义将抓好“四个一批”建设,丰富消费场景和业态,更大力度推进“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将创新营销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企业开发适应不同地区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更加有针对性地办好“黔酒中国行(全球行)”等活动。借助香港大调烈酒税政策,通过香港自由贸易港对外“窗口”,推动白酒“出海”。
在产业发展中,遵义具有战略纵深区位、产业发展基础、矿产资源禀赋等方面优势。
“为推动重点产业突破,我们将坚持‘富矿精开’,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建设铝加工、钛加工、锰加工和氟化工等产业集群,推动基础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形成突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黄伟说,今年,力争资源精深加工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520亿元、现代能源产业产值达到360亿元。
黄伟介绍,近年来,遵义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盘古大模型、DeepSeek在白酒、煤矿等领域全面应用,积极创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完成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100家以上,完成企业数字化改造200家,两化融合水平达62。
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遵义大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运用,加快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黔北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同时,遵义大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加快打造一批高能级、实用型科创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培育新的产业赛道。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检测检验、绿色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个性定制、共享制造等新业态。
文旅融合项目如何打造
2024年11月10日,“贵州村马”水族端节全国赛马联赛迎来冠军之战,来自全国各地的骑手携爱马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赛马场上驰骋对决。一场场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引得现场观众热血沸腾,赛马间隙的水族民族歌舞表演、马术表演更是点燃现场,开启超嗨模式。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人口的聚集区和水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地。水族人民群众自古爱马、养马、赛马,2024年,三都自治县结合这一传统习俗,成功打造了‘贵州村马’IP,将赛马活动作为民族文化活态展示的载体,集中呈现了三都特色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三都旅游。”
全国人大代表,三都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凯介绍,2024年,三都全年接待游客540.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3亿元,“贵州村马”在带动大量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让民族文化传承得了、利用得好。
那么,“贵州村马”到底是什么“马”?
是“马上兴”的“马”——三都用活资源,依托“贵州村马”出圈“小切口”激发马产业“大潜力”。
杨凯介绍,三都将紧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贵州村马”出圈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持续拓展与马相关的产业链条,制定针对性政策鼓励群众养马赛马,支持企业推出马术考级、马术研学、马剧马戏等常态化特色产品。成立骑师学校,培养骑手、驯马师、马房工等专业人才,夯实马产业基础。
是“马上游”的“马”——三都抢抓机遇,依托国家政策投向“新支点”撬动旅游项目“大发展”。
“我们抢抓‘两重’‘两新’等国家一揽子政策机遇,聚焦旅游产业要素,通过积极争资争项和招商落地,不断地改进旅游基础设施。一批景区提质项目正全力推进,一批酒店顺利的改造升级,一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项目正有序推进。”杨凯说。
是“马上招”的“马”——三都立足优势,依托民族特色文化“老品牌”助力招商引资“新文章”。
立足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持续加大宣推力度,巩固和提升“贵州村马”热度和知名度。为此,成立了招商特战队,主动敲门拜访。300余家文旅企业踩线考察、20余家企业签订具体合作协议、谋划了19个文旅项目,计划总投资4.01亿元,拟招商引资项目3个、总投资8400万元……
“我们将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把赛马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融合式创新,用游客喜欢的形式呈现特色民族文化,用市场接受的方式传承、利用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瑰宝之花在融合发展中绚丽绽放。”杨凯表示,将用最真诚的服务、最快捷的审批、最公平的环境让企业在三都能够放心大胆地发展,“我们一定能用真心换来企业发展的安心。”
优化营商环境有何招
“我们创新招商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持续为企业做好‘保姆式’服务,擦亮‘贵人服务·毕须办’的品牌。”接受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赫章县副县长付庆梅邀请企业到赫章投资兴业。
付庆梅表示,赫章今年将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科技贯穿其中”和产业链图谱“延无可延”编制原则,编制产业“一图三清单”,共谋划编制招商项目煤、铁、铅锌、新能源、文旅、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等125个,拟引资金额407亿元。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推进会对2025年的招商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全面掀起产业大招商热潮。项目、企业之所以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离不开当地的要素保障、服务支持。招商引资,比的是环境、看的是作风、拼的是服务、讲的是效率。付庆梅口中的“保姆式”服务,在全省各地推进“贵人服务”品牌的具体实践中均有体现。
一直以来,遵义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擦亮“贵人服务·遵满意”政务服务品牌,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遵满意’就是让人民群众‘真满意’。”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对遵义市营商环境的承诺掷地有声,“把‘遵’字拆开,一个是‘走之底’,要求我们要有脚力,走进企业去上门服务;另一个是‘尊’,就是尊重企业家、尊重人民,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理念将成为遵义在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中的理念。统筹好“增量”与“存量”、“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亲商”与“清廉”是“遵满意”的核心。
“我们既真心实意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也坦坦荡荡同他们打交道、交朋友,真正实现政商之间亲不逾矩、清不疏远,亲而有界、清而有为,努力营造‘亲上加清’的氛围和环境。”黄伟说,遵义将以真诚热情友好的态度、周到细致高效的服务,赢得企业信赖,让更多企业家愿意到遵义投资兴业。
“我们一直把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事情来抓,让企业在三都能够放心大胆地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三都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凯接过话头说。
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赫章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县和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7.19%。
这些年,赫章抢抓发展机遇,依托“中国核桃之乡”“野生韭菜之乡”“夜郎文化发源地”等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山区发展新路。
是什么促成了赫章的蜕变?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赫章县副县长付庆梅从当地发展的“三张牌”说起。
一是打好文旅融合发展牌。付庆梅介绍,赫章现有4A级旅游景区2个,其中,阿西里西·韭菜坪是世界面积最大、全国唯一的野生韭菜保护区,有“中国野生韭菜—多星韭之乡”的称号,被誉为“东方的普罗旺斯”,无比神奇、无比旷达,景区内波浪路、星空露营基地备受游客追捧;彝族火把节、铃铛舞荣获国家级非遗,苗族大迁徙舞被列为省级非遗;可乐遗址入选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誉为“贵州考古发掘圣地,夜郎青铜文化殷墟”。神奇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赫章独具魅力的“神秘夜郎”和“阿西里西”两大文化品牌。
其次是打好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牌。赫章农产品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天麻之乡”。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0余万亩,优良品种黔核7号先后被评为“奥运会推荐果品”“中国十大名优核桃”等;林下天麻有8万亩,赫章安乐溪乡天麻蜜片入选2024年贵州省外事礼品;赫章可乐猪腊香肠、腊猪肉等产品荣获中国县域博览会县域优品“星光大奖”。
“近年来,赫章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引进了8家企业对核桃、天麻、可乐猪肉等农产品进行研发和深加工,推出阿西里西核桃、天麻等系列产品。”付庆梅说,当前,投资近20亿元的核桃天麻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正在建设。
打好生态建设转换发展牌。赫章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森林覆盖率超6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8%以上。付庆梅介绍,2022年,省内第二张林业碳票落户赫章县海雀村,涉及林地面积7346亩,价值190万元以上。目前,林业碳票已售出3000多吨,价值20余万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眼下,赫章县通过打好“三张牌”的生动实践,正在乌蒙山深处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答卷。
来源:微凉都


总监制:张 

监   制: 

编   审:彭玉曦 崔银平

责   编:岳 

编   辑:张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