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道湛露直街24号的岭南画派知名画家赵少昂旧居、岭南艺苑旧址,在尘封多年再次焕发人气和生机。3月6日,是赵少昂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赵少昂旧居、岭南艺苑旧址捐赠仪式举行。在赵少昂后人、学生的见证下,广州市荔湾区正式接收赵少昂旧居的产权证书。
据悉,赵少昂旧居将被打造集艺术展览、文化交流、美育教育于一体的赵少昂旧居陈列馆,争取在今年内对公众开放。
赵少昂旧居产权正式移交荔湾
赵少昂是岭南画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花鸟画见长,兼擅山水、人物,笔墨精妙,意境深远,徐悲鸿曾评价其为“中国花鸟画第一人”。
赵少昂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发扬和革新拓展,对推动近现代中国画的创新和转变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赵少昂旧居为赵少昂于1941年购置,1945年至1948年,赵少昂在此居住并开办岭南艺苑,作育人才,门前镶嵌有赵少昂题书的“岭南艺苑”四字。
捐赠仪式上,赵少昂次子赵之泰郑重地将旧居产权证移交至荔湾区相关负责人手中。荔湾区相关负责人向赵少昂后人颁发捐赠证书,表彰他们的无私情怀和大爱精神。
除了房屋产权外,赵少昂后人还向荔湾区捐赠了一批珍贵的物品,包括赵少昂使用过的绘画用具、家具和文献资料等,为研究赵少昂人物生平和艺术成就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赵少昂旧居的布展将与广州艺术博物院有所区别,将以赵少昂的艺术人生为主线布设展览。”荔湾区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韦婉红表示,赵少昂旧居有三层高,一层将以展览空间为主;二层将作为赵少昂的旧居陈设,力争还原旧居原有的物件摆设;三层将打造多功能的文化交流空间。
据悉,赵少昂旧居、岭南艺苑旧址原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楼高三层,单开间,窄而深,是典型的西关竹筒屋,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大门和门官厅。中部为大厅,置夹层,并设楼梯,楼层较高,厅后为房。三部分通过天井分隔、巷道连系,解决通风、采光、排水、通行问题。现建筑为1990年重新建造,改为框架结构,原后花园改为厕所和厨房。
2022年9月,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正式公布,岭南艺苑旧址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赵少昂之子讲述旧居童年记忆
今年将近90岁的赵之泰特意从香港赶来捐赠仪式,在现场和记者回忆他印象中的岭南艺苑。
“从正门而入,可以看到这间屋子的楼梯原本是在一层的右边。当时的一层以屏风相隔为前后厅,前厅作为接待的地方,后厅是我们家的饭厅;二层的前厅有我父母居住的房间,还有用于教学的画室,后厅有三间房,供我们兄弟姐妹居住;三层是天台,我小时候在天台放风筝……”在赵之泰的记忆里,岭南艺苑旧址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虽然居住了不到十年,但在岭南艺苑旧址留下的时光在赵之泰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赵之泰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层的饭厅,父亲常教诲兄弟姐妹们要有一技傍身,“父亲从不强迫我们学画,父亲认为学画要有天赋,还要勤奋。”赵之泰记得,父亲常劝导学生要把自己创作的好画留着,不卖,毕竟好画难再精,“目前,父亲有大量佳作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香港文化艺术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赵之泰曾在北方参军、工作,离开父亲30多年,他始终牢记着父亲赵少昂的毕生心愿,“父亲一直以来希望能将中国的文化艺术推广至更广阔的地方,推向全世界。因此,我也希望岭南艺苑旧址未来能成为致力于文化艺术传播和推广的地方。”
赵少昂学生讲述在岭南艺苑学画经历
今年95岁高龄的王建勋是赵少昂的学生之一,如今白发苍苍的他依旧记得在岭南艺苑旧址的学画经历。
“1946年,我在报纸看到赵少昂主办的岭南艺苑招生。加上,我曾观看过赵少昂的画展,看了之后对赵少昂的艺术修行更加崇拜、仰慕。”当时在报社任职排字工人的王建勋来到岭南艺苑旧址,一心想向赵少昂求学,拜其为师,“当时老师在二楼,听到一楼有人找他,便下楼见我了。”
见到赵少昂后,王建勋向其表达了学画的意愿,但每个月20港币的学费对王建勋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当时坦诚告知老师,我的经济有限,可能不能按时交学费,但老师十分慷慨,只要我有心学画,可以让我延迟交学费,甚至不交学费。”
每月上课4节,每节约3小时,王建勋跟着赵少昂学画一学便是数年。当时王建勋的同学就是周志毅,后来还成为了赵少昂的女婿。“老师每次上课都是亲力亲为,一对二,我们是站着学画。课后,老师还布置作业,让我们带他的画作回家临摹,下节课带到课堂给他讲评。”王建勋说,赵少昂教画十分用心,会亲自批改学生的作业,如提醒学生注意笔墨轻重、颜色深浅等。
“老师毕生致力于收徒教画和画画,他的学生分布于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还有美国以及东南亚、欧洲等。”王建勋说,“赵少昂的学生遍布世界多地,其学生再收徒教画,徒子徒孙应该不少于千人。”
作为赵少昂的学生,王建勋还鼓励自己的儿子王坚潜心研究岭南画派、研究赵少昂。王坚在退休前曾是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研究员,他撰写了多篇有关岭南画派的研究文章,还著写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赵少昂》。
文|记者 马思泳
图|通讯员 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