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与汕头这两个经济特区携手绘就的协作画卷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画家”,她们手持乡村振兴的彩笔,以教育为墨,以文化为纸,在民生改善的卷轴上描绘着动人的风景。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用笔触和镜头聚焦她们的故事,看看她们如何以柔肩扛起重任,主动融入汕头高质量发展大局,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巾帼篇章。
蒋惠军:从深圳到西胪,东北姑娘的协作“心”路
从深圳繁华的写字楼到潮汕泥泞的乡间小道,东北姑娘蒋惠军用双脚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希望。一条村道、一方乡音、一片赤诚,她以“异乡人”的身份扎根潮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崭新的篇章。
2024年7月,来自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蒋惠军作为新一轮的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西胪镇工作队成员,从深圳来到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
初到潮汕,语言成了她面对的第一道“天堑”。到村里调研走访时,村民们此起彼伏的潮汕方言像一串“加密电波”,让蒋惠军既震撼又迷茫。“听不懂,但乡亲们递来一杯热茶时,眼里的善意却让我心头一颤。”她说。
这位在东北黑土地长大的姑娘,对乡村有着不一般的眷恋和归属感。得知有机会参与汕头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东北的雪和潮汕的雨,浇灌的都是同样的热望。”
刚开始,蒋惠军和驻镇工作队的同事们一起住在店后村,出行总会经过一条泥泞且杂草丛生的小路。她发现,这条只有四五百米长的小路,连接的是周边村民的生计和生活:清晨傍晚赶路求学的孩童、颠簸运送物资的货车、来来往往的机动车,每天悉数从这里经过。而这条路旁边是低矮的农田,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去,存在安全隐患。
“这条路,要修!”蒋惠军与村“两委”干部、工作队队长商量后作出了修路的决定。说干就干!第二天,蒋惠军和工作队队员联合村“两委”干部,拿着工具,带着钩机,挽起裤脚,在烈日下开始清理路面。清理了一百米左右时,蒋惠军突然发现队伍中多了几位她不认识的人,一问才知道,那些都是周边的村民们。
“深圳来的干部都这么拼,咱也不能干看着!”大家看到驻镇干部和村干部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受到感染,纷纷加入。这条泥泞村道的蜕变,不仅改善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更见证了一位东北姑娘与潮汕乡村的深情相拥。
这件小事也让蒋惠军备受鼓舞,“我们带着深圳的经验来,驻镇帮扶谋项目做实事,最重要的是要先去听当地的老百姓需要什么,再去衡量项目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什么。”
融入乡村,语言是桥梁。一开始,工作队队员和当地村“两委”干部带着蒋惠军走乡间,下田野,从“食未(吃了吗)”学起,田间学农词、节庆练俚语。如今,蒋惠军已能听懂七八成方言。她笑称,都是因为“拜村民为师”,让自己进步“神速”,是这片土地给了自己鼓励。
“乡村振兴不是修一条路就能实现的,要挖掘更多可能。”蒋惠军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常常在工作中思考,驻镇工作如何能给西胪镇带来更多变化,“我希望自己短短的三年协作,能推动西胪镇不止三年的长期发展,更希望能为当地留下更多值得期待的发展空间。”
从“外来干部”到“家己人”(注:潮汕方言,意为“自己人”),蒋惠军用半年多的时光诠释了何为“山海情深”。她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一条村道、一句乡音、一碗热茶,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正如她所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土地从不辜负真心人。”
郑晓欣:00后“家己人”,在泥土里读懂家乡
清晨的汕头潮南井都镇,薄雾还未散去。2002年出生的郑晓欣已和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井都镇工作队其他队员一道,踏上了走访村民的乡间小路。
作为深圳本轮派驻汕头最年轻的驻镇帮镇扶村干部,来自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的郑晓欣也是在井都镇出生的当地人,她用方言与村民拉家常,用笔尖记录着乡村振兴的点滴变迁。这个自嘲“曾经对家乡一知半解”的潮汕姑娘,正以独特的方式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并在帮扶工作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在郑晓欣的童年记忆里,井都镇是熟悉却又模糊的。虽然生于井都,但由于初中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她对家乡的经济、文化知之甚少。“小时候总盼着离开这里去大城市发展,但当看到深圳在家乡井都镇开展帮扶协作任务时,我又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选择回到这里。”郑晓欣坦言。
在郑晓欣的帮扶工作笔记本上写着一行小字——“多看多听多学”,这是她到井都镇开展工作的自我鞭策。郑晓欣说,经过大半年的帮扶锻炼,她的心态渐渐发生变化,“刚来时,总希望能为潮南和家乡改变什么,但现在意识到,帮扶不是单行道,而是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这个曾经对帮扶工作一知半解的年轻女孩,如今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读懂家乡,要从读懂脚下的泥土开始。”
尽管是队里唯一的女性、年龄最小的队员,郑晓欣却从不给自己设限。她常以细腻的观察,处理工作难题,主动承担起繁重的工作任务。每次深入乡间田野走访调研,她都认真整理数据,详细撰写报告,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乡村变化、写好帮扶故事。她深耕民生服务,参与“送清凉”“河小青”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农活体验、宣讲入户等多样化形式,广泛参与基层建设和乡村治理,为群众解决了5件急难愁盼问题。
由于熟悉当地方言和风俗习惯,郑晓欣也常在村民和驻镇工作队队员之间做好“翻译”传达工作,积极提供信息让队员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正是由于她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村民们常说,“阿妹的话,我们听得进。”
驻镇半年多时间,郑晓欣的手机相册里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田间纪实照片:跟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走街串巷、在榕树下和村民们谈心、在乡野中锄地收整。她说:“深圳教会我效率,井都让我重新认识家乡。”
在驻镇工作队的推动下,郑晓欣也看到了家乡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最让我自豪的是,看到村民们从‘等靠要’到主动创新实现自我‘造血’。”2024年10月,郑晓欣和工作队队员在井都镇实地调研时中发现,当地的农产品品质都不错,但存在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不足、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等问题。
工作队与村“两委”讨论后决定,推动井都镇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农业产品。他们帮助当地企业——“廷顺咸菜”分析企业资质,完善工作资料,对接相关负责部门,成功促成其获得“圳品”认证。
此外,工作队还积极对接深圳资源,邀请了中国烹饪大师、深圳市粤菜师傅郑凯华对当地企业的生产加工和仓储车间进行了深入的参观调研,促成深圳餐厅与“廷顺咸菜”“炎木鱼丸”等井都特色优质农产品达成合作,让井都美食走上了深圳消费者的餐桌。如今,小小咸菜、鱼丸成了“金疙瘩”,不仅走进大湾区,还带动井都镇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这让郑晓欣更加坚定了扎根乡村的决心。
“帮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成长。我在这里收获的,远比想象中多得多。”郑晓欣感慨道。在井都镇的日日夜夜,她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资源与政策,更需要像她这样“生于斯、长于斯、梦于斯”的赤子之心。“我的根在这里,我的梦也在这里启航。”
黄燕粧:跨越山海的“教育摆渡人”
3月的汕头市澄海区实验高中附属小学,清晨8时,支教老师黄燕粧抱着厚厚的阅读书籍及一沓教材推开教室门,晨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地洒在书架上。书架上的书籍已微微卷边,旁边放着几张她留给孩子们的手写书签——“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老师早!”几个孩子跑进来,熟稔地从阅读区抽出绘本,她俯身和孩子们讨论。黄燕粧来自深圳市宝安区沙溪小学,这是她在汕头支教的第二年。
“汕头是我永远的根。”黄燕粧出生于汕头市潮阳区,家乡的山水人文滋养了她,也在她心中种下了教育的种子。后来,她前往深圳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她在深圳宝安区深耕教育24年,逐渐从一名青涩的教师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育骨干。
2023年,当听到深圳与汕头开展教育领域协作时,黄燕粧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担任深圳驻汕头支教队队长,并扎根潮南区,在仙城深溪、陈店、西岐等学校开展阅读讲座,为潮南教育添砖加瓦,让深圳阅读理念在汕头这片热土上碰撞智慧之光。2024年她又一次向组织申请,走进澄海区并扎根一线校园为学生们讲授阅读课。支教两年,黄燕粧已成长为深汕两地教育协作的“摆渡人”。
在黄燕粧看来,家乡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如今自己有了能力,就应该为家乡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支教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汕头城乡教育的不均衡:部分乡村学校师资薄弱,村镇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普遍阅读量不足。这种不均衡的局面转化成黄燕粧前行的动力,“我要把深圳的经验用好,让家乡的课堂活起来。”
2024年,黄燕粧结合汕头教育实际和自身经验,带领所有支教队将支教帮扶模式升级为“3+N”模式,即:落实示范课、听课评课、特色教学三项核心任务,鼓励各区自主开展N项创新活动。示范课方面,她组织支教队里的骨干教师精心备课,展示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充满互动的数学教学,让当地师生眼前一亮,为他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听课评课环节,她与支教队员深入课堂,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流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教学方法改进;特色教学上,引导支教老师挖掘深汕两地特色文化,开展多样化学科及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各区支教队成员积极响应,努力发挥个人专长,为汕头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许多学生在特色课程中找到了自信,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当地教师也从中学到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在黄燕粧和支教团队的努力推动下,深汕教育协作累结硕果:汕头市各区借鉴了深圳市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大单元作业设计模板、命题多维细目表等方面的经验。其中,汕头潮南区依托“宝安-潮南学习网”推动区域教研方式更新,注重增强教师教育科研的规范意识和实效意识,重视研究案例的积累,借鉴宝安教研经验,大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协作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要因地制宜开垦出适合当地生长的教育土壤。”在黄燕粧的带领下,支教团队在2023至2024学年度完成了600余次教研活动,辅导学生竞赛获奖近300人次。
从深圳到汕头,从课堂到管理,黄燕粧用教书育人的初心与智慧,架起了一座深汕教育协作的桥梁。正如她所说,“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收获孩子们的笑容,收获成长的感动,更实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在潮汕大地上,黄燕粧的支教故事仍在继续。她将带领更多支教人,在教育的田野上播种希望,期待着每一颗种子的破土而生。
林忻瑶:乡镇AI课堂里的“魔法师”
在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蓬中华侨小学的每周信息科技课堂上,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热烈的讨论声。该校五、六年级的学生们用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将潮汕非遗剪纸、工夫茶等文化符号转化为跃动的代码。这场改变乡镇孩子科技认知的创新教育,源自一位从深圳来的年轻女教师——林忻瑶。
林忻瑶来自深圳市坪山区外国语文源学校,2024年8月,她由深圳市坪山区教育局选派,带着满箱的教学资料和课件来到蓬中村。从小在潮汕长大的她,家乡的一草一木透露出久违的亲切感。
到校第一天,林忻瑶便带着自己在暑假期间提前整理的工作思考和规划的工作内容,找到了校长谢伟平。谢伟平非常欢迎林忻瑶的到来,同时也道出了学校的教育困境,“学生们信息技术底子很弱,学校的信息教育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他希望林忻瑶的到来能够为学校提升信息教育寻找一个突破口。
如何突破?为了激发更多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林忻瑶在课程内容和社团活动设置上下足了功夫。她将深圳前沿的教学内容和实操体验理念引入教学日常,应用深圳的教育云资源平台给学生们上AI课,用AI画汕头地标、把汕头地标建筑变成剪纸、玩偶等,把从深圳带来的VR眼镜作为课程奖励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面对乡镇学校薄弱的师资力量,她与学校老师以“双师课堂”的形式开设了编程社团,结合潮汕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设置了“英歌舞”“工夫茶”等编程课,意外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林忻瑶还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参与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如协助课件制作、推动无纸化办公等。
半年多来,这所乡镇学校逐渐有了“科技活力”。“最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的变化。”林忻瑶一一描述着存储在她记忆里的课堂瞬间:有的学生从最初面对信息技术的懵懂、不敢尝试的胆怯,到如今拥有了积极体验新技术、勇于试错的学习心态;有的学生通过自己对潮汕文化的理解,通过科技创作,将“英歌舞”以更有趣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有位女学生正在用编程技术创作一款“汕头文旅地图”,涵盖文旅地标、文旅资源介绍、地图导航……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创作,正是她期待看到的深汕教育协作融合之美。
变化也出现在本校教师的身上。近期,林忻瑶结合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以“AI赋能”为主题向全校老师分享了如何熟练运用DeepSeek、Kimi等AI软件快速做课件、出练习题的操作心得。“没想到本校老师们不仅在我分享的时候踊跃互动,很多人还在活动结束后找到我继续交流。”这让林忻瑶觉得既开心又感动,深汕教育理念的碰撞也在一次次的分享与沟通中不断深化。
身为一名教师,林忻瑶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中。“这次来家乡支教,能够在对自己过往的教学经验进行重新提炼和筛选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土化教学提质的方法与策略,我感到非常满足,也很感激能拥有这份经历。”当被问及支教感悟时,林忻瑶认真地说:“我希望为每个孩子打开一扇窗,说不定他自己就会打开一扇门,那才是真正的未来教育。”
文、图|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张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