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又来富养观众了

多年以前,美国地理学家劳伦斯·C.史密斯写过一本书,名叫《河流是部文明史》。


借这部著作,他肯定了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形塑作用——多亏了河流的哺育,人才有繁衍、迁徙,形成聚落,进而凝聚成民族与国家的可能性。


最近,我发现了一部有趣的纪录片,同样是文明史的题材,片名和劳伦斯的书名很像,叫作《牛奶是部文明史》。


这是腾讯视频携手陈晓卿团队的最新力作,以牛奶为切入点,讲述了奶制品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


我一直觉得陈晓卿是中国最会拍美食的导演。


他常常用质朴又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美食的活色生香,挖掘其背后的人文情结,又在观众意想不到的地方升华立意。


总能引人入胜,又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只要他出新作,我一定会看。


这次也不例外。


故事从肯尼亚讲起,生活在此的马赛人以放牧为生。


在他们的食谱和文化里,牛奶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图片


草原生存环境恶劣,食物缺乏,他们就靠着牛奶补充营养,进而获得足够的体力采集狩猎,逐水草而居。 


图片


世代坚持的喝奶习惯让马赛人体魄强健,视力惊人。


得益于牛奶对视神经的滋养,他们甚至能够看到3.5公里外动物的活动。

对于这群人来说,牛奶的意义就如同河流。


它带着大自然赋予的能量,哺育着部族成员,为族群的生存、繁衍提供养料。


图片


讲到这里,也许你会问了:


研究人类喝牛奶的历史,不是饮食史范畴的议题吗?


为什么要上升到文明的高度?


其实纵向审视一下马赛人的历史,我们就能发现,人主动摄取牛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此后,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得以告别蛮荒,拥抱文明,生生不息地走到今天。


而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发展出了彼此相异的食奶习惯。    




在新疆,塔吉克族妇女会用发酵的鲜奶制作“库鲁特”。


这种酸奶疙瘩不仅是当地人酷爱的零食,更是他们补充能量的法宝。


放牧的路上,牧民拿它们当口粮;


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也曾怀揣它们穿越隔壁沙漠,成为连接东西的使者。


图片


通过热播剧《我的阿勒泰》,我们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男子酷爱玩“叼羊”游戏,通过抢夺山羊比拼骑术和耐力。


现实中亦然。


纪录片告诉我们,每次比完叼羊后,满头大汗的塔吉克人都会用库鲁特泡水。


把这杯酸酸甜甜的乳汁一饮而尽,很快就能恢复活力。    


图片


除了叼羊,我们还能看到当地独特的婚俗。


我也是看了片子才知道,塔吉克人结婚,居然会用牛奶当份子礼。


他们会将自己制作的库鲁特,分给婚宴上的宾客品尝。


女眷们还会用牛奶和着面粉,制作一种名叫卡提拉玛的点心。


图片


仪式最后,新人会在眉间涂抹加了蛋液的牛奶,寓意婚姻幸福美满。


然后,所有人一起分享飘着奶香的卡提拉玛,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庆祝两个家庭的结合。


整场婚礼没有浮夸、攀比的元素,只有如牛奶般纯净的情感温暖地流动于席间。


牛奶之于人的意义,在这一刻彰显得淋漓尽致。 

   

图片


游牧地带的风俗飘扬着淳朴的气息,珠三角的牛奶故事又是另一种画风。


为了吃奶,顺德人在厨房里用上了十八般武艺。


他们会炖双皮奶——


图片


炸鲜奶——


图片

    

炒牛奶——


图片


捏牛乳片——


图片


或者以牛乳焗虾——


图片


蒸鱼——    


图片


浸双鲜——


图片


每一道菜品都能为食客的味蕾带来包罗万象的体验。


除了以牛奶入馔,当地人还常把牛乳片加入粥中,以此煮出一锅富含养分又香甜可口的奶粥。


图片


别看这小小一碗家常粥,背后可大有门道。  

  

和游牧民族自发形成的食奶风尚不同,生活在农耕地带的岭南人原本对牛奶没有太多执念。


今天,他们之所以形成如此丰富的吃奶文化,或许可以追溯到西风东渐的明清时期。


彼时,西方传教士、商人,甚至还有殖民者,渐次进入沿海地带,慢慢把欧洲本土的饮食风俗融入中国社会。


把奶与米放在一起烹饪的习惯,就是他们带来的。


如今,我们在南亚、西亚、东西交汇的土耳其,包括欧洲,都能找到类似的食物。


一道奶粥,一如那块丝绸之路上的库鲁特,是中西交通史的生动注脚。


透过牛奶,我们得以看到人类适应自然、建构文化、获得慰藉、连接东西的过程。


这些议题本就是文明史不可或缺的内容。


牛奶的饮用史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




坦白说,如今的美食纪录片市场真心挺卷的。


创作者们都爱纪录美食,也钟情于描摹口腹之欲背后的烟火人间,或借食物刻画人间冷暖、民生百态,或以饮食民俗勾勒地域风貌、历史变迁。


由于这类节目接地气、受众广,收视率稳定,所以各大平台、电视台乃至地方文旅每年都会上新一堆相关题材的作品。


而对于美食纪录片那种“以食为明线,以人文为暗线”的创作公式,大家更是早已熟稔于心。


作为一枚吃货,我相当乐见美食节目层出不穷。


但看多了之后,总觉得这种题材的纪录片越做越同质化,也越做越碎片化


制作人将大量精力花在细枝末节的挖掘和打磨上,却少了几分宏观视野的烘托。


挺遗憾的。


而这也正是我推荐《牛奶是部文明史》的核心原因。    


在我看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巧妙地平衡了微观与宏观叙事、小故事和大历史的关系。


纪录片从全球多地取景,展现了牛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应用与意义,进而将牛奶上升为文化符号,以牛奶为切口一窥人类文明史。


这种带有年鉴学派叙事风格的作品似乎是市场上独一份的存在,其中蕴蓄的文化深度大抵也能为业界树立新的标杆。


一直以来,美食类纪录片都是我国纪录片中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水准最高的题材。


这也就决定了相关作品既需要文化立意,又不能回避商业诉求。


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用一种让观众舒适的方式娓娓道来,非常考验制作人的功力。


这次,陈导团队选择的路径是和高端牛奶品牌特仑苏合作,通过头部品牌与头部制作团队的联合,做出了一部能够“富养”观众的作品。


而通过这样一次双向奔赴,我们也能感受到特仑苏所具备的人文情怀。


事实上,如果你要讲明白牛奶的文明史,还真不能回避这款家喻户晓的乳品。


记得马戈尔尼等人在回忆录中写过他们晚清到访中国时的场景:


那时候,只有权势阶层才会喝牛奶,普罗大众根本没有喝奶的习惯,更别提喝好奶了。


而今,在特仑苏的努力下,来自内蒙古黄金牧场的优质牛奶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提升着一代代中国人的体质。


并且伴随着品牌出海,现在各国人民都能喝到特仑苏。


这些内容也是全球牛奶文明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怎能忽略呢?


据说,这部纪录片后续还会从劳动者、美食制作者、文化守护者的视角出发,讲述牛奶如何塑造人类的餐桌,成为不同民族都喜爱的“完美食物”。


非常期待这些讲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