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热词解读第三期: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等受关注

导语: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体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承载着全民期待的举国盛事。2025年全国两会将聚焦哪些最新热词?哪些两会话题备受瞩目?关注国计民生、聚焦热点舆情,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2025全国两会每日热词解读。

3月6日,据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大数据舆情云平台监测显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就业年龄歧视”等话题受到高度关注,一起来看今天的热词解读。

今日热词一: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热词释义】“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着力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基本路径,为经济大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实践指南。

【数据表现】

图片

图片

【数据解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十强省份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其中7省份经济增速跑赢全国5%的增速,有力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打头阵,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牛鼻子”;就要勇争先,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成为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就要走在前,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全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就要作示范,积极探索经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顶层设计,有政策支撑,收官之年,当有收官之作,主动融入大局,有力服务大局,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经济大省必将有大作为。

今日热词二:人工智能+

【热词释义】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数据表现】

图片

图片

【数据解读】今年两会,“人工智能+”被再次提出,并首次以独立章节形式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明显增加,部署也更为细化。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国产大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各家新能源车企相继发布智能驾驶战略,智能家居、无人驾驶、AI辅助诊疗等出现……“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日常。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成为提质增效新引擎。

今日热词三:新质生产力

【热词释义】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数据表现】

图片

图片

【数据解读】在山东青岛,碳纤维列车已经在地铁1号线上岗,整车比传统车辆减重11%,能耗降低7%。好医生药业集团通过20多年攻关,实现对美洲大蠊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功能蛋白的明确,完成了美洲大蠊的科学养殖及系列产品研发。越来越多的例子说明,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是不断催生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广大企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今日热词四:就业年龄歧视

【热词释义】如何破解“35岁+”就业困境,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关注重点。全国人大代表蒙媛建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写入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之中,禁止企业设置与岗位要求无关的年龄门槛。加强劳动保障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放开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考的年龄限制,营造全社会反对年龄歧视的良好氛围。

【数据表现】

图片

图片

【数据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将就业公平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多位代表委员也关注到35岁就业歧视现象,建议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招聘放宽年龄限制,打破35岁门槛,促进就业公平。就业年龄歧视的破解,需要制度、法律、文化、社会保障的协同革新,这就要求必须大力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依法依规伸张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基本权利,还需要为求职者再就业提供更多服务,使用人单位不以年龄、户籍、性别等原因区别对待劳动者,而用能力、素质等岗位基本要素来选择人才,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就业环境。劳动者自身也要培养和建立终身学习意识,持续提升个人本领和技术水平。当35岁不再成为“荣枯线”,当经验与活力获得同等尊重,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公平就业图景才能真正实现。

策划:朱富金  编辑:林月梅 黄启红 薛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