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2日-1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青光眼常被称为“视力的小偷”,是全球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世界青光眼周”是由世界青光眼联合会(World Glaucoma Association, WGA)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联合会(World Glaucoma Patient Association, WGPA)共同发起的一项全球运动,旨在让更多人知道青光眼、了解青光眼,达到防治青光眼的目的,避免永久性的视力丧失。
据统计,青光眼在我国发病率为0.21%—1.64%,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所以,青光眼患者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可以避免因青光眼而造成的失明。
眼球类似于一个密闭的容器,有“进水口”(房水生成)和“出水口”(房水排出)。正常情况下,“进水”与“出水”保持动态平衡,故压力正常。
当“出水口”闭塞,那压力也就相应增高,即眼压增高。而眼压增高会致使眼球各组织和视功能遭受损害,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缩小、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
而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激光或手术的方法疏通“出水口”或减少“进水口”流量,恢复压力“平衡”。
青光眼主要可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及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
原发性青光眼一般是由解剖因素所致,如小眼球、短眼轴、远视、浅前房等,若情绪波动、在光线较暗的地方停留过久、长时间低头阅读等,都可能诱发青光眼发作。
继发性青光眼多由于外伤、炎症、内眼手术、出血、肿瘤等,破坏了房角的结构,使房水排出受阻而导致的一类青光眼。
最常见的几种继发性青光眼:1.外伤性继发青光眼;2. 巩膜炎,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3. 白内障继发青光眼;4.内眼手术后继发青光眼等。
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期房角发育异常,阻碍了房水排出所致的一种青光眼。
1.有青光眼家族史,尤其是近亲的人群更要注意警惕。
2.4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机会增加,且女性多于男性。
3.远视眼患者。
4.高度近视眼、糖尿病和某些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疾病患者。
原发性青光眼分为闭角型(急性闭角型、慢性闭角型)及开角型。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症状是感觉剧烈眼痛伴同侧头痛、虹视、视力下降明显,常合并恶心、呕吐。检查时,可发现眼压急剧升高、眼部充血、角膜水肿、前房变浅、瞳孔散大、虹膜萎缩等。
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症状是或多或少有眼部不适,发作性视力下降、虹视,多在傍晚或午后出现,休息后症状消失;少数人无任何不适,偶尔遮盖健眼发现患眼视野缩小或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就诊后才发现患上了青光眼。
3.开角型青光眼主要特点是高眼压下前房深,房角宽。除少数患者在眼压升高时出现雾视、眼胀外,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轻微眼睛不适,直到晚期视力视野损害时才发现,已是青光眼晚期。
4.先天性青光眼表现为患儿“黑眼珠”大而无光,俗称“牛眼”。伴有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
5.继发性青光眼发病原因不同,表现各异。大部分表现为眼胀痛,眼压升高,眼部不适甚至失明。
注意: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因为病情发展缓慢,在发病早期可以无任何症状。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进展到晚期阶段,视野呈管状甚至视力丧失,故称为“视力隐形杀手”。
如果确诊了青光眼,患者就一定要积极治疗。
总的来讲,青光眼主要有3大类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2.激光治疗
3.手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
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患者可以选择激光手术。
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明确后,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联合治疗。
3.先天性青光眼,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4.对于继发性青光眼,要先治疗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控制后眼压仍高,就应考虑手术。
如果患者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能够降到正常范围,并且能够做到坚持用药,定期随访监测眼压及视功能情况,病情稳定不进展可以选择继续药物治疗;部分患者也可以选择激光治疗;当药物和激光不能控制眼压、不能阻止视神经损害时,就需要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目前已进入微创青光眼手术时代,对于早中期患者尤其对药物依从性差的患者也可以尽早手术。
目前对于青光眼临床还不能有效根治。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转的,所以青光眼是终身性疾病,应定期复查。
1.手术患者
一般要求术后一至两周复查,应遵医嘱按时随诊复查。
2.用药患者
用药物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最好每月测眼压一次,若眼压控制稳定,可两个月左右复查一次,复查周期以医嘱为准,定期监测视力,视野及视盘OCT。
切记无论是否手术,只要眼部有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就诊。医患并肩,防治青光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审:铁云丽 编辑:张伯昭 陈心怡 校对:杨阿应 王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