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985仍觉得自己是废物?这种心理「潮流病」正在蔓延……

AI划重点 · 全文约3978字,阅读需12分钟

1.当代学生中普遍存在“冒名顶替综合征”,即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值得赞美。

2.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调查,高达70%的学生曾在学习生涯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冒名顶替综合征。

3.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原因包括家庭环境、追求优绩的评价体系、网络媒体的放大镜效应和东亚文化的影响。

4.要克服冒名顶替综合征,可以通过学会自我接纳、拥抱失败、对比暂停键和目标分解术等方法。

5.真正的自信源于对过程的掌控,而非结果的虚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我不行”、“我不配”、“我没那么好”,总认为自己没有别人口中说的那么优秀,担心自己会让别人失望,因而感到焦虑和紧张,成了当代人面对赞美诚惶诚恐的心态。
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过分追求完美,并因害怕失败而自我设限,深陷这种“冒名顶替综合征”心理陷阱的人群,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
取得好成绩后,第一时间归功于外部因素,比如“这次考试题目简单”;面对挑战时,总是习惯性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心里嘀咕着“我能行吗?”;认识了新朋友,别人没及时回信息,就自认自己很糟糕,不值得对方重视;哪怕已经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还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些成绩……
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成功”。这是一种病吗?别慌,这是如今学生群体里超流行的“心理潮流病”!
一场自认“我不配”的能力质疑
“冒名顶替综合征”,简单来说,
就是“我很优秀,但我却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
乍一听,这是什么矫情的毛病嘛?但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当代学生中比比皆是。
先看看这组惊人的数据——
宾夕法尼亚大学
一项针对全美100所高中和50所大学,涵盖超过10万名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70%的学生都曾在学习生涯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冒名顶替综合征。
换算一下,
每10个学生里,就有差不多7个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配获得眼前的夸赞。
在精英学术环境里,“高成就-高自我否定”循环尤为显著。
在常春藤盟校等顶尖学府,这个比例直逼85%。哈佛大学心理系2022年质性研究更是惊讶的发现,
哈佛居然有83%的博士生将“害怕暴露无知”视为主要压力源。
图片
其实,根据《思维陷阱》一书的描述,冒名顶替综合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约70%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冒名顶替综合征。并且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年龄段、文化差异和职业背景等因素,都有可能加剧这一现象。
Clance & Imes经典研究(1978):约 60%-70% 的高学历女性(如博士、企业高管)和 50% 的男性专业人士曾经历过冒名顶替感。
国际职场调研(2020, PwC):全球范围内36%的专业人士报告经历过中度以上冒充者体验。近30% 的人会因害怕暴露“不足”而拒绝晋升机会,40% 的人在成功后仍认为“这只是侥幸”。
文化差异性数据:东亚文化中,个体更倾向于通过“完美表现”维持社会形象,因此冒名顶替感发生率比西方高 20%-30%。
《冒名顶替综合征》一书中就指出——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难以接受别人的赞美和产生自豪感,他们自认为不配获得赏识。一旦获得表扬,他们就立刻进行冷处理。”
图片
即使是被公认为历史上最聪明的人,爱因斯坦,也曾多次对好友表达,外界对其科学成就的赞誉让他感到自己像“不自愿的骗子”,认为自己的工作被“人为夸大”。哪怕获得
诺贝尔奖
等殊荣,他仍坦言“感到不自在”,担心被视作“侥幸成功者”。
图片
实际上,早在1989年,心理学家宝琳·克莱森和苏珊娜·伊梅斯就在研究中发现,冒名顶替感在特定人群(如高压职业、高成就者)中发生率较高,且多数人会在人生某一阶段短暂体验类似情绪。
这一研究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的固有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冒充者”心理现象并非只存在于普通学生群体,即使是在各自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功的佼佼者身上,
也可能隐藏着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深深恐惧与怀疑。
图片
1989年,
朱迪·福斯特
凭借《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时,就在采访中坦言,认为这只是个误会,梅丽尔·斯特里普比她更有资格获奖。她难以相信是真的,认为自己“不配”。
这种感觉并非谦虚,而是真实的感受。
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完成举世瞩目的《逻辑哲学论》后,宣布哲学问题已经解决,选择放弃哲学研究,转而从事其他职业。原因是,他怀疑自己的成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并没有真正的价值,这种深层的“冒名顶替综合征”使他陷入了自我怀疑。
图片
美国优秀女演员兼导演、编剧、制片人的娜塔莉·波特曼,能力超群,可是她2015年回到母校哈佛的演讲中却仍当众自我贬低——
“毕业12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对自己的价值毫无自信。
我必须提醒自己,你来这里是有原因的。
我今天的感受跟我99年初到哈佛成为新生时的心情一样,我感觉肯定是哪里出了错,感觉我的智商不配来这里,而我每次开口说话时,都必须证明我不只是白痴女演员而已。”
图片
对此,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克利尔认为——
“冒充者顶替综合征”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失败的恐惧。他解释说,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心理诅咒”,让人们在取得成功后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挣扎。
真的“滥竽充数”,
还是假的“自我谦虚”?
斯坦福大学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其著名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基础上,也提到了冒充者综合症——
那些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往往更容易陷入“冒充者综合症”。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坚信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成功只是侥幸。因此一旦遇到挑战或失败,就会更倾向于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而非缺乏努力。
图片
“为冒名顶替综合征烦恼的人,似乎对这种‘自我价值精神食粮’过敏。因为自我价值没有带来精神滋养,反而使我们陷入更强烈的自我怀疑之中。”《冒名顶替综合征》中就多次提到了这类人群的思维模式。
例如,考了好成绩,心里却还是不踏实,总觉得这个高分纯属运气,怕下次就不行了。如果下次题目太难,考砸了,就会更坚定地认为“我确实不行”,全盘否定自己的努力,而不会反思考试存在什么问题。时间长了,“我没法做好”的念头就越来越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随之而来的弊端还有,当得到别人赞赏时,会下意识地归因为对方只是客套,把自己的成功推脱为运气。并且,内心诚惶诚恐,害怕下次考砸了,自己的“名不符实”会被揭穿。
为此,他们只能通过不断逼迫自己更努力,变得更好,来避免出错,避免暴露自己的无能。一旦做不好,对失败的恐惧感和羞耻感就会越来越强,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图片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也陷入“冒充顶替综合征”的陷阱呢?可以通过对比下以下特征来识别:
1. 自我怀疑:
你是否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使取得了成就,仍然觉得自己不配,认为成功是靠运气或他人的帮助?
2. 害怕被揭穿:
你是否总担心犯错会暴露自己的“无能”,担心别人发现你的“欺骗行为”,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揭穿?
3. 难以接受赞美:
当别人称赞你时,你是否觉得对方只是在客套或讽刺,或者认为自己的成就只是运气使然?
4. 过度努力:
你是否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通过不断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5. 归因外部:
你是否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他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图片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困扰,别担心,这不是你的错。科学研究指出,
冒名顶替感只是主观体验,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
“冒名顶替综合征”用的是特征的“征”,而非病症的“症”。
这表示,你并非真的是“滥竽充数”,也非你在“虚伪谦虚”,而是一种认知障碍。你需要做的,是追根溯源。
然后,从源头上,击败它!
“三高”带来的成见大山,正在压垮你
高期待、高标准、高自尊,是霍霍大家掉进坑里的重要原因。
《冒名顶替综合征》一书中就提到,许多自认的“冒牌货”都是在小时候扮演了一个超出自己能力的角色,承担了自己无法承担的责任。从小父母的高期待,学校的高标准,让他们始终都得对自己高要求。害怕自己如果没有扮演好这个角色,就会让大家失望。
所以,哪怕做好了,也会给自己扣上“骗子”的帽子。因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成见”大山,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图片
1. 家庭环境是个“大染缸”
孩子最初对自我的认知,来源于父母的“嘴”。
不断被批评和否定的孩子,更容易滋生“我不够好”的思想。如每次考试哪怕考好,父母也会说“这次运气好,下次就不一定了。”长此以往,“我实力不行”、“我不能骄傲”的固定型思维就会根植于心。
2. 追求优绩的评价体系“坑人”
过分内卷的优绩社会里,成绩往往被过度强调。这种评价体系让学生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旦遭遇失败或挫折,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图片
3. 网络媒体的“放大镜”效应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别人的成功总是自带滤镜被放大在社交平台上。活跃在网络上的人们,看不到别人隐藏起来的失败和挫折,只看到了别人的光鲜亮丽,和自己的自惭形秽。由此,进一步加大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怀疑。
4. 东亚文化“难逃其咎”
在东亚文化中,谦虚被视为美德,过度宣扬自己的成就会被视为骄傲自大。这使得我们面对成绩,习惯性用谦虚来回馈赞美,用低调来避免出错,用自我否定来掩盖内心的不确定。
图片
接纳真实自我,
不完美才是完美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一言点破“冒名顶替综合征”在当代的横行泛滥的根源——
“在后现代流动社会中,人们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持续证明自己‘不够好’。对此的破解之道,或许在于重建对‘不完美成长’的集体认同。”
那么,如何搬走这座自我成见的大山,顺利破“咒”?
图片
1. 学会自我接纳,认可“优秀”的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多看优点而非不足。当你建立内心的自我认可,不要依赖于外界的评价体系,就不容易自己我PUA。
为了增强自信,可以每日进行“优点大轰炸”,如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自己每天做得好的3件事,或者自己身上的3个优点。哪怕是“今天我主动举手了”“打球时我成功抢到一个篮板”这样的小事,都值得记录。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原本平平无奇的自己,其实也有很多闪光点。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正向记录能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强化积极自我认知,逐渐改变对“我不够好”负面看法。
图片
2. “拥抱失败”:直面不完美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曾指出——
“成长型思维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不害怕犯错’的文化,因为错误是进步的基石。”
改变认知,换个角度看问题,将失败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能力的证明,有助于培养自我的韧性和积极心态。
下一次,当遭遇失败或挫折时,别说“我真糟糕”,而是给予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因为你给了自己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
3. “对比暂停键”:拒绝盲目比较
研究显示,减少社交媒体使用后,学生的焦虑感和自我怀疑程度平均降低25%,更能专注于自身发展。
比起关注别人的朋友圈,不如关注昨天和今天的自己有何不同。减少和别人的盲目比较。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把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
图片
4. “目标分解术”: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将目标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小步骤,能提高目标完成的成功率,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例如老师让你们在一学期里背下1000个单词,这个大目标一听到就让人打退堂鼓。但如果拆分成小目标,每天背10个,其实也就是轻而易举的小case。
每完成一个挑战,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肯定。一步一个脚印,当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时,你会发现,大目标也不再遥不可及。
当小目标切实可行,执行的动力会更足。可以阶段性的给与自己小奖励,这样内心“我能行”的自信也会逐步见长。
图片
人生追逐的不是完美终局,而是无数个“正在成为”的过程。
真正的自信从不在他人眼中,而在每一次直面恐惧、接纳不完美的瞬间生长。
正如心理学家Carol Dweck所言:
“真正的自信源于对过程的掌控,而非结果的虚妄。”
“冒名顶替综合征”或许会短暂蒙蔽我们,但它终将臣服于那些敢于承认脆弱、坚持深耕当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