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科学
Physical science
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于2024年推出了一本物理学新期刊——Newton,该刊将与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享有盛誉的物质科学旗舰期刊们“并驾齐驱”,包括Chem、Joule、Matter和Device等。这本名为Newton的新期刊将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涵盖当代物理学多个领域,并发表高影响力研究成果。该期刊支持开放获取(Open Access),允许作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出版模式。期刊所有内容在2025年内都可以全部免费获取。2026年4月前,选择以开放获取模式出版的作者将被免除全部的文章出版费用(APC)。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打造,Newton首期终于出版了!首期内容非常丰富,包括Editorial一篇、Preview四篇、Spotlight四篇、Commentary一篇、Perspecitve四篇、Review两篇、以及Article十三篇,这些高质量稿件主要来源于各个物理/跨学科领域中的优秀学者,其中也包括期刊编委成员。
回顾过去一年,这段旅程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了收获,这离不开跟Newton有着相似理念的广大学者朋友们的支持和贡献。这一步只是开始,我们将更加努力,为大家提供一个可靠、公平、可信赖的学术平台!
▌Newton编辑团队在创刊号社论中深度剖析了这本期刊的创刊理念,目前的发展进程以及对于后续的计划。
▲Newton编辑团队(从左到右):主编Elisa De Ranieri,科学编辑Shriyaa Mittal,科学编辑Cheryl Seow,资深科学编辑Johnny Wong
创刊号社论原文大致翻译(请以英文原文为准):
当我们在筹备Newton时,"为何要创办一本新的物理学期刊?"这一思考始终贯穿在我们战略规划的每个环节。
在现有学术出版生态趋于饱和的背景下,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我们之所以推出Newton是基于双重使命:
其一,将Cell Press享誉学界的作者服务体系与独到的学科洞察相结合,打造能够承载物理学顶尖成果的旗舰平台;
其二,构建跨学科对话空间,为那些具有范式革新潜力却因研究边界模糊而难以精准定位的传统期刊提供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或许尚未形成明确学科归属,却往往孕育着塑造未来研究方向的巨大潜力。
关于期刊命名Newton的深层考量,源自我们构建学科认知共同体的愿景。这个承载着物理学精神图腾的名字,昭示着期刊覆盖全谱系物理研究的定位:从纯粹理论到应用技术开发,从经典领域深化到交叉前沿突破。
创刊号收录的研究广度已初步印证这一点——生物物理机制解析、软物质体系构建、量子信息处理突破、光学系统优化、拓扑材料设计、磁性材料革新、超导机理探索等多元主题交相辉映。我们期待未来每期都能持续拓展物理学知识版图,见证全球物理学人的智慧成果。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的稿源已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多样性特征:中国学者贡献率达40%,北美与欧洲分别占比25%和20%,另有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创新力量共同参与期刊丰富内容的构建。这种地理多元性与我们的编辑团队形成呼应——团队成员横跨三大洲,在中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均设立学术枢纽,团队的专业背景覆盖凝聚态物理、光子工程、生物物理等关键领域矩阵。我们以科学传播为纽带,致力于打造包容性学术社区,通过优化论文呈现、强化学科对话、促进性别平等,持续缩小前沿研究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在我们的核心理念中,支持物理学研究的卓越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坚信,像Newton这样的期刊可以在赋予、支持和连接物理学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精心挑选有潜力塑造研究领域的论文,借助严格的同行评审验证其学术价值,助力作者尽可能广泛且迅速地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
支撑我们前行的核心信念始终明确:推动物理学卓越发展的根本在于构建良性学术生态。Newton期刊的战略价值正体现于三大维度:
通过精准遴选具有学科塑造力的研究成果,建立学术风向标;依托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筑牢质量基准线;
借助Cell Press全球传播网络,扩大知识影响力范畴。
我们更深知,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建立双向赋能的学术共同体——这意味着既要完善匿名审稿报告共享等透明化举措,更要保持对学界需求的动态响应。
我们诚挚欢迎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newton@cell.com)
在此,我们要特别致谢首期作者的信任和选择——将重要成果“托付”于一本新兴期刊需要非凡的学术勇气,这既是对我们办刊理念的认同,更是对学科未来的建设。同时感谢审稿人们展现出的专业精神:您们构建的严谨、建设性且充满尊重的评审文化,正是学术质量的核心保障。因此,我们始终秉持“多样性产生卓越”的原则,在审稿人遴选环节系统纳入地域、性别、学科背景等多维平衡机制。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由45位(持续扩展中)来自12个国家/地区、女性占比36%的顶尖学者组成的期刊编委会,为期刊发展提供了战略智库支撑。这些学科领袖不仅以学术声誉背书期刊定位,更通过持续性专业指导,我们相信这些支持力量将持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在已确立的学科领域中,创办一本全新的选择性期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深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将Newton打造成物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期刊平台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创办的过程也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它让我们罕见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塑造这本期刊。
在成熟学科领域创建新刊的挑战不言而喻,但我们视挑战为革新机遇——Newton的独特优势恰恰在于其“未定型”状态赋予的创造空间。过去一年的实践已验证我们战略路径的可行性:作者群体的稳步扩展、论文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学术共同体的逐步成型,这一切都预示着光明的前景。我们也期待通过学术会议、线上研讨等多元渠道,与全球物理学人建立更深的学术联结。
此刻,我们怀着敬畏与热忱向学界发出邀请:如果您的突破性研究需要更具前瞻性的发表平台,如果您的跨学科探索期待更专业的学术共鸣,欢迎通过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newton提交您的稿件,或致信newton@cell.com。让我们共同见证,通过齐心协力地精心打磨,每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最终汇聚成改变物理学进程的磅礴力量!
Supporting excellence in physics
The Newton editorial team
Volume 1, Issue 1100030
March 03, 2025
Newton创刊号精彩文章
▌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院士团队Newton首刊文章:钙钛矿-液晶组合实现高性能圆偏振光探测
2024年12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为宏院士、吴永真教授团队联合物理学院郑致刚教授团队,在Newt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igh-performance integrated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detection using soft helix decorated perovskite dio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手性液晶对圆偏振光的高效响应与钙钛矿光电二极管的优异光电性能构建了高性能圆偏振光探测器,创新设计了左、右旋成对组合器件构型,在器件微型化与集成、手性区分度、定量与宽波段检测、圆偏振成像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点击查看CellPress细胞科学深度报道)。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开友团队Newton首刊文章:电场调控亚铁磁CoGd异质结实现净磁矩180°翻转
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开友团队在Newton上发表了题为“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the perpendicular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in ferroelectric/ferrimagnet heterostructure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制备了铁电Pb(Zr0.2Ti0.8) O3/亚铁磁CoGd异质结结构,通过铁电极化场调控亚铁磁子晶格,实现了电控净磁矩的180°翻转。实验发现,在补偿点附近,电场可改变亚铁磁主导子晶格,实现净磁矩翻转。压电力显微镜、反常霍尔效应及X-射线磁圆二色性等测试验证了这一现象。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电子能量损失谱观测到极化场诱导的氧离子移动是导致翻转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铁电控制亚铁磁提供了新方法,有望应用于自旋电子学器件中(点击查看CellPress细胞科学深度报道)。
▌浙大兰东辰团队:钙钛矿-硅叠层光伏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反向偏置挑战
2024年12月11日,浙江大学兰东辰团队联合“世界太阳能之父”新南威尔士大学Martin A. Green,在Newt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verse-bias challenges facing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under field conditions”的分析性研究。分析表明,钙钛矿-硅叠层光伏电池在实际环境中的反向偏置耐受能力,会受到太阳光谱、温度等因素变化的显著影响,从而导致这类新型光伏组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更易因局部遮阴而发生损坏。为解决这一挑战,文章讨论了在保持光伏组件最大功率输出的前提下,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综合考虑了组件中每串电池的数量和单个电池的规格,并分析了电池的双面性、三重结结构以及发光耦合效应等因素对组件性能和设计的影响。通过这些分析,为如何开发高效的钙钛矿-硅叠层光伏技术,并最终实现能够在户外环境中稳定运行的光伏组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点击查看CellPress细胞科学深度报道)。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林悦/美国西北大学Jeffrey Snyder:热学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林悦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Jeffrey Snyder教授合作于Newton发表题为“Effective Reduction of Matrix Thermal Conductivity through Composite Softening”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发现,在许多材料体系中,引入超高导热纳米材料后,热导率并未提升,反而出现了大幅下降的现象。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为热管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全新思路(点击查看CellPress细胞科学深度报道)。
▌陈吉堃/聂家财Newton首刊论文:无限层镍基超导特性与材料中¹H组分无关
2024年12月31日,北京科技大学陈吉堃教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聂家财教授团队合作在Newton发表题为“Irrelevance of ¹H composition to superconductivity in infinite-layer nickelates from measurements of nuclear interactions”的文章。作者团队利用NRA、HIERDA等基于MeV能量下原子核作用的表征方法,实现了无限层镍基超导薄膜中的1H组分定量表征(点击查看CellPress细胞科学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