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平安 | AI加速气象预警,能快多少、准多少?

“迫切需要因应新形势新要求

加快科技创新,

突破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

提高业务能力,

提升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

切实提升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受访者供图)

冰雹及龙卷风等强对流频发、多地遭遇极端暴雨、秋台风“扎堆”、初春突降罕见暴雪……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更加严峻的气候风险和挑战。如何应对气候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正成为新的课题。

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国家应急广播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他围绕科技创新赋能防灾减灾提出建议:强化新技术向业务转化,推动快速精准预警靶向发布

 
 

人工智能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AI能快多少、准多少?

数据显示,2024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全国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56人,直接经济损失4011.1亿元,这都凸显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该如何开展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

01

持续提升灾害成因

和防灾减灾技术的科研水平

 
 

精密监测、精准预报是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打响防灾减灾“发令枪”的基础。

眼下,对于监测和预报预警来说,存在着一个“大网捞小鱼”的问题。

郑永光解释称,虽然气象监测网越织越密,但对于强对流天气这种小尺度、发展快、致灾性强的气象灾害,在其形成机理认识上就存在诸多不足,有时还无法完全监测到。“卫星看到的是云顶特征,雷达探测的是对流风暴内部水凝物和降雨粒子的特征。对于风、雨、冰雹的极端性,有时还做不到完全监测。”

图片

2024年7月5日,山东菏泽突发强对流龙卷风自然灾害,造成5人遇难83人受伤。

对此,郑永光建议要持续提升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技术的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郑永光认为,AI技术是助力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可以通过深度学习雷达资料识别是否存在龙卷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数值预报技术,来发展对于不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

事实上,AI赋能防灾减灾,已有实践。

郑永光介绍,中国气象局去年发布了“风顺”“风清”“风雷”三大自研气象大模型。其中,“风顺”是基于人工智能方法实现次季节-季节全球气候异常预测的大模型系统;“风清”为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计算效率远超传统模式;“风雷”则专注于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对于“对流风暴”的生消有一定预报能力,这是传统预报方法所缺乏的。

02

持续强化新技术向业务转化

 
 

技术难题突破之余,也需考虑具体业务运用问题。

郑永光指出,新技术在业务中应用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超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达几十米或十几米),若要应用于业务,需要超强的计算能力,还要有相匹配的数据能够输入。”

技术如何向业务转化?郑永光认为需要考量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具备数据条件;第二,具备计算条件;第三,具备新技术产品的发布渠道

郑永光建议,要进一步做好灾害监测和防御设备的工程统筹建设,广泛建立监测网,把不同部门建设的同类型数据(比如气象数据)按照标准进行汇交和共享,充分发挥不同部门设施效益,切实把新技术转化为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效益,不断提升防灾减灾的科技能力。

 
 

智能预警和精准“叫应”

解决预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紧急情况下,如何将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公众手里?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我国受众数目庞大,而且不同的人居住的环境都不一样。”郑永光表示,除传统广播、电视外,有必要采用特殊形式解决预警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01

采用更多形式发布预警信息

 
 

打通“最后一公里”,首先要从预警发布形式入手。

“现在的预警基本通过手机短信或闪信发送,如果手机处于关闭或静音状态下,可能影响信息接收。”郑永光建议,要采用强制手机震动和鸣叫等措施,提升手机的预警发布能力。针对重大灾害预警,应确保预警信息发布的优先级和带宽。

图片

02

提升预警的精准发布能力

 
 

进一步提升预警的精准靶向发布能力,郑永光认为同样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

“比如,某个区域如果有紧急信息,要针对该区域人群发布,包括流动和固定居住人口,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对此,郑永光建议要建立快速精准靶向发布机制,实现分区域、分用户、分级别、分类别的灾害预警信息差异化发布

03

强化以预警为先导的联防联动机制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还需强化以预警为先导的联防联动机制。

郑永光认为,预警发布部门应通过高效联动、联合应对来提升“叫应”能力,加强不同区域对大范围气象灾害的联防能力。

同时,我国多数省市已建成基层防灾责任人制度和气象信息员制度,但仍存短板。郑永光建议完善基层防灾责任人制度和气象信息员制度,通过科普提升公众的自救能力。“在全国各个省市全面推行基层防灾责任人制度,与气象信息员制度相结合,明确防灾责任人的职责、负责的区域范围和人员等,在收到灾害预警或发现灾害可能性时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图片

2024年6月11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气象信息员正进行灾前日常巡查。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需要科技创新,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