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两会报道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产教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不仅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强化中国企业全球竞争优势、打造中国企业新的增长点的需要。目前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与市场培育力度,更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家既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来引导科技与产业部门自主加大研发和生产布局力度,又注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技术突破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研发力量和研发平台建设。”刘兴国对记者表示。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正以超预期的速度突破实验室边界,从全球顶尖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的日常场景。DeepSeek全球出圈、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扭动秧歌……这些标志性事件背后,一场由“技术迭代——场景革命——资本催化”共同驱动的AI应用浪潮正席卷全球。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去年“人工智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关键词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在吹风会上谈到,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跑出了加速度,目前很多人工智能应用在加速落地。近期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资产进行重新评估的积极态势,这是观察人工智能发展对经济发展驱动打开的一个新视角。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使我们的数字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赋能千行百业。
陈昌盛进一步介绍,有关部门正在抓部署,今年重点要抓产业赋能,要把人工智能尽可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利用起来,积极支持大模型垂直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让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也赋能新质生产力;抓终端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AI电脑等终端尽快发展;抓场景培育,比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低空经济的发展,加快教育培训、医疗等领域的场景示范行动。
中航工业规划总院综合规划研究院院长郭琪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低空经济是一种以低空资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低空活动牵引的相关产业链为主体,能够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可以说,这是一条崭新的赛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推进创新的有效机制,推动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通过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中试项目,探索建立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
刘兴国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技术商业化——唯有将新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并拓展丰富应用场景,才能实现技术优势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从持续创新的角度来说,需要有效打通新技术到新产品到新应用的渠道。因此,国家主导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持续创新信心,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进而保持创新循环迭代突破,推动产业持续升级和经济长期增长。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近日,北京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力图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浙江、广东等省市也已出台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规划。专家表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随着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的完善,将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将加快进入包括家庭在内的更多应用场景。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人形机器人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其在国内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技术难点有待攻克、落地应用存在障碍等课题。因此,他建议加快政策规划、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示范应用进程多措并举加速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认为,仅从具身智能来看,预计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国内市场,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近百家,并有30余家企业宣布2025年开始商业化量产。2025年,预计国内将有上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市场。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未来产业的每一次突破都预示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刘兴国强调,未来产业的突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突破,在持续增长的创新投入支撑下,中国将在未来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夯实技术基础;二是市场的突破,在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下,产业市场将加快发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