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申音|稳订单拓市场,中企全球劈波斩浪

图片

图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对外贸易发展,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在企业端,则是“不出海,就出局”的紧迫与雄心。

目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大海中奋斗、成长,亦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汇交融的生动写照。在全球视野下,“出海”不再是简单的跨境贸易,而是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将其产品、服务、品牌乃至整个产业体系拓展到国际市场。多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关注到企业“出海”过程中遇见的堵点,认为一方面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另一方面诸如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等服务与保障需进一步强化供给。

修内功强本领

2024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突破14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这一数字背后映射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刻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分析认为,中国企业正经历从“产品出海”到“体系出海”的质变——贸易形态从代工出口升级为品牌输出,合作领域从制造业延伸至服务业,地域布局从发达国家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纵深发展。

客观上,企业也存在一定地“广撒网”现象,盲目“出海”就会水土不服。对此,吕红兵建议“出海”企业要锻造优质产品和项目的硬实力,也要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尊重所在国法律法规,更应强化合规意识、品牌意识、企业管理,从而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在与企业交流过程中,也有同样的感受。一方面,有的企业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商业可行性研判上,忽视了对投资目的地法律环境的评估,容易遭遇法律风险,在面对海外商事纠纷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企业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供应等方面缺乏有效风险分散机制。

周桐宇建议,企业需构建“三位一体”能力矩阵——以技术创新锻造产品硬实力,以国际标准重塑管理体系,以合规意识筑牢发展根基。特别是要建立专业法律顾问团队,将合规审查前置于决策流程,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不内耗不“内卷”

对企业自身而言,利用全球资源,能够创造更多利润,同时降低在单一市场经营发展的风险,促进做大做强。对中国经济来说,发挥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放眼世界经济,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给世界经济增添新活力。

“政府应加强统一性规划和针对性统筹。”吕红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尤其需要重视产业领域,注重形成“出海”产业链条,关注落地区域,注重区域法治营商环境,从而推进企业集团“出海”、抱团取暖,防止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避免内耗“内卷”、不当竞争。

在服务与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例如知识产权问题,注重通过《马德里协议》《专利合作条约》加强跨境保护,应畅通高效注册流程,建立电子化申请和管理系统,实施跨境执法信息共享。再如,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的国际性律师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询地位”功能,建立全球及时响应系统,深化国际法律服务合作。

服务还包括金融服务供给。周桐宇认为,跨境支付结算、融资渠道、风险管理工具等各个环节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建议构建构建多层次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出海”的不同阶段和需求,为其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简化跨境投融资审批流程,探索建立跨境电商风险补偿机制,并鼓励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支持金融机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拓展服务范围;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基于数据和信用评估的融资模式等。

专业服务体系还可以更普惠。周桐宇建议,将“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中国海关企业进出口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丝路电商”跨境服务平台、跨境公服平台等现有平台资源以及法律、金融、咨询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整合,构建一站式、普惠性“出海”专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查询、政策解读、服务对接、风险预警等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