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两会建言:创新保险产品护航智能驾驶

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聚焦人形机器人、低速无人驾驶、智能驾驶保险、低空经济四大领域,提交四份建议,通过渐进式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为科技领域“稳中求进”发展提供了行业视角的参考。

图片

建言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2025年春晚舞台上,人形机器人凭借惊艳的表现迅速走红,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与热议。当前,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动起来”到真正“用起来”的跨越式发展,其应用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何小鹏认为,在此过程中,应借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经验,通过市场推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培育和需求潜力的释放。据此,何小鹏建议,可针对当前智能化程度高、AI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端价值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

低空经济也是发展未来产业的热点方向。在此风潮下,飞行汽车作为未来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国内政策层面,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正在有序推进。何小鹏建议,民航局应尽快开展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现有驾驶员管理相关的规章和程序,为航空器的安全、顺利运行做好前期准备。

推动停车场低速无人驾驶试运营

除了热议的人形机器人外,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

何小鹏认为,在低速自动驾驶领域,特别是停车场景中,我国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应用条件。因此他建议,在整车硬软件条件具备,并且云端可安全监管的情况下,允许开展停车场无人驾驶低速泊车和低速取车的能力评估和试运营。参照汽车远程升级(OTA)备案管理模式,在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经工信部审批备案后,导入或推送无人驾驶泊车功能,从而提升消费者“最后100米”的出行体验。

何小鹏表示,通过限定场景的无人驾驶先行开放,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适应和认同的过程,实现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混行的软着陆。同时,通过审核备案和批量推送的探索,不断优化相关标准,积累管理经验,推动无人驾驶技术产品商业化落地,实现从低速到高速、从封闭到开放的逐步发展。

创新保险产品护航智能驾驶

同样围绕智驾,这一技术变革对智能驾驶保险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太平再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行业整体的智能驾驶使用率不足5%。这一现象的背后,揭示了智能驾驶保险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驾驶主体由“人”向“自动驾驶系统”转换,但适配的保险产品空白,责任认定模糊,使得驾驶员对于使用智能驾驶功能带来的事故赔偿责任认定心存疑虑,阻碍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面临保险精算模型重构、风险评估难度增加和费率制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何小鹏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制定具体的事故责任认定边界与统一标准,以避免责任认定的模糊与争议。此外,建议出台针对智能驾驶保险的具体指引、技术标准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为保险公司、车企等相关主体开展智能驾驶保险业务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和依据,从而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让大家都有保障敢于智驾,实现智驾平权。二是,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赵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