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问答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 直击吹风会

顶端新闻记者 聂辉 北京报道

3月5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吹风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邀请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出席并答记者问。

顶端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近百家媒体记者参加吹风会,通过12个问题,就政府工作报告广受关注的话题提问,获得沈丹阳和陈昌盛的详细解答。

图片

吹风会现场(刘健 摄)

吹风会上得到解答的问题,包含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置,也不乏对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部署问题,还有关于热门的人工智能这一新兴领域的政策导向问题:

一、今年报告的重点和特色有哪些?

沈丹阳:今年的报告特别注重高质量、抓改革、惠民生、强信心,可以说今年的报告是一个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是一个深化改革的报告,是一个“民生为大”的报告,是一个鼓舞士气的报告。

二、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能否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沈丹阳:今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实现这个目标,也绝非轻而易举,必须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

三、今年宏观政策实施方面有什么创新?

陈昌盛:打破了“消费是慢变量”的常规,把提振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强调促消费和扩投资之间要形成互动。宏观调控中重视资产价格,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总体要求,这是第一次。

四、《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到提振消费,在促进消费方面主要的挑战有哪些?

沈丹阳: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是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外需带来新的冲击,我们需要把发展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内需上。报告特别强调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求综合施策,把各方面的内需潜力都激发出来,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五、今年CPI涨幅预期目标定在2%左右,政策上会采取哪些措施推动物价温和回升?

陈昌盛:大致有四方面的措施: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提振消费,释放需求侧潜力;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和价格战;更大力度稳住楼市股市。

六、《政府工作报告》从“稳”和“进”回顾了过去一年的成绩,能否再作进一步的解读?

沈丹阳:用三个“明显”补充去年政府工作亮点,经济明显回升向好、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成效。

七、今年在扩大开放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沈丹阳: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今年报告同样提出了不少新的开放举措,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八、在激发企业活力、提振企业预期和信心方面,今年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沈丹阳: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今年要做很多工作,特别是要在扎扎实实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基础上,突出三个方面,即抓环境、减负担、优服务。

九、《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两年对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专门部署,请问下一步有何考虑?

陈昌盛: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就是要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一些卡点堵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破立并举,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要推出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等。

十、中国对“人工智能+”有什么样的发展蓝图,对这个新兴领域有什么样的政策导向?

陈昌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就是要抓住这次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十一、今年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推出不少新举措,主要方面作一些梳理和解读?

沈丹阳:报告提出的这些措施内容很丰富,包括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等,都是值得期待的。

十二、好的政策贵在行动、重在落实。今年报告中提出的政策举措如何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沈丹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围绕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国务院抓得很早,也抓得很实。春节后,就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进行部署动员。全国两会结束后,国务院还将再次召开全体会议,作进一步部署,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进行分工分解。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