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张启飞:“小小”村干部的“大大”人民情

“大嬢,你家今年准备种多少包谷,三行大豆两行包谷这种今年还要继续种不,具体要种植在哪些地方的土地里……”

“什么,你不晓得好几亩……”

“那你和我说能种几包包谷种的地,我给你算……”

清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刚从土里溜达了一圈回到村委会的张启飞打开电脑,拿起电话就开始一一打给农户核实春耕种植面积。今年51岁的张启飞,去年慢慢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今年就已经较为熟练地利用各种办公软件开始填报数据资料。

图片张启飞在使用电脑统计种植资料

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这是张启飞给人的第一印象。张启飞是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的一名村干部,是乡村振兴路上普普通通却心怀人民的“巾帼”领路人,是致富小能手,也连任了三届县人大代表。对于张启飞而言,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小小”的村干部,肩上担负的是和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种寻常事儿。她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特殊,甚至我做的事情都是日常工作,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很多都是我应该尽的责任。”

图片张启飞带领村委会成员加工小蒜

发展乡村产业,让闲置土地“转”起来。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在家里的多是年迈体衰和未成年群体,土地闲置或丢荒的现象愈发严重。眼看着故乡的土地在一点点流失,一点点被人们“丢”掉,张启飞满眼心疼,她决心要将这大片大片的土地耕种起来。她联系投资商行不通就发动村干部一起上,将土地从老百姓手中流转过来种植八堡特色农产品小蒜,小蒜中间再套种玉米。利用下班时间或周末,亲自带上大家伙儿一起上。小蒜采收结束就开始利用自己的技术对小蒜进行精加工,将小蒜加工成“泡小蒜”远销全国各地。张启飞还积极联系投资老板,将新开村闲置土地进行流转,为群众增收的同时也保住了故乡的田地,把故乡被“丢”掉的土地“捡”了起来,闲置土地“转”起来的同时,每年带动留守在家人群就业200余人次。

图片张启飞带领务工人员耕种流转的土地

发动家人行动,让矛盾纠纷“少”下来。矛盾纠纷在农村是频发事情,邻里口角争吵、土地界限纠纷等等都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了更好地为群众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张启飞主动劝说丈夫熊益军,希望他能担任起新开村人民调解员这一职位,专职为新开村调解各种矛盾纠纷。“以前他都是在家看着小店,悠闲自在,现在经常被群众电话喊得团团转,这边土地纠纷还没处理完,那边婚恋纠纷又说必须要到现场;这边邻里吵架还没拉开,那边经济纠纷还等着去写协议和见证……”夫妻二人齐上阵,矛盾纠纷一桩桩一件件就调解下来了。每年夫妻二人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至少50余起,夫妻“同心”,矛盾“判清”。

图片张启飞和丈夫一起处理矛盾纠纷

紧盯群众需求,让代表力量“聚”过来。作为村干部,张启飞是最接近群众的基层干部,是最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基层干部;作为人大代表,张启飞代表着人民,要敢于为人民“发声”。要真正为群众“代言”,就要摸清楚群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有什么困难。张启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召开群众会,她的群众会比较与众不同,晚上大家伙儿聚集聊天她在现场,田地里大家伙儿休息时间她也在现场,红白喜事人员聚集她也在现场。只要人群聚集的地方她都在,问问大家的想法,征求大家的意见,将群众的建议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距离新开村公所50米左右居二路转弯处车祸频发,弯度较大,交通安全是个大问题……”张启飞认真记下了这个问题,整理成为代表建议上报县人大,现在的居二路所有弯道处,减速带有了,道路护栏装上了,交通事故减少了。

“小小”的村干部张启飞,拥有的是“大大”的人民情怀,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更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具体含义。作为一名当代女性,她不仅带领村民走向富裕,更在乡村振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  盼

编   辑:杜培先  亢清华  

编   审:杨   娟

监   制:刘仁军  
总监制:刘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