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各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生态欠账,环境本身没有问题。建设美丽中国不是生态环境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今年全国两会,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环科院首席科学家李海生,这位深耕生态环保事业四十载的“科技老兵”,依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环境立法领域,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注入“绿色基因”。
去年全国两会,李海生提交了一份关于矿产资源法修订的建议,提出提升矿产资源法中的“含绿量”。令他感动和欣慰的是,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将生态文明要求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全过程。“这充分彰显出我国的立法机构和相关部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李海生说。今年,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听起来,这部法律似乎与生态环境保护关联不大,但李海生指出,2023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70亿吨,绝大部分依靠船舶运输,这些船舶普遍使用重柴油,每年会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亟须在法律层面加强约束和控制,进而削减船舶在海上运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名生态环保工作者,李海生希望推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条文中,提升这些法律的“含绿量”。李海生认为,环境污染需要从源头控制,要从法律层面推动各行各业行动起来,投身到美丽中国建设当中,从根上减少污染的产生和对环境的破坏。“就像把一滴墨水滴入清水,想将墨水完全提取出来百倍艰难,必须在源头拧紧环保‘阀门’。”他形象地比喻道。“源头防、协同治”是李海生一贯坚持的理念。多年来,他专注于大规模建设开发活动的累积性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并在京津冀、长江、黄河等重大战略区探索了“1+X”生态环境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科技力量。未来,李海生将把多年积累的认识和体会,应用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污降碳工作中,重点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问题。同时,他将继续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在环境标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