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如何竞相奔腾?

图片

图片·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科技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


2024年,历经8年研发的“哪吒”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作为全球首款能“上天下海”的跨域航行器平台,它从全球514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


比赛结束不到两天,“哪吒”团队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吕晨昕就看到了一封特别的信,落款是“习近平”。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本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信中,总书记说:“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历数习近平同志写给大学生的信,“科技”这个关键词早就出现过。


1983年深冬时节,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大学生收到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


信中写道:“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


从摆脱贫困到科技创新,两封书信相隔41年,却都饱含着亲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


图片

·2024年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冠军争夺赛在上海举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的6支参赛团队同台竞技。


图片

揭榜挂帅


40多年前,刚到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人才稀缺是正定发展的一大短板。


1983年3月,几天之间,2000张大布告贴到了正定街头。布告上的大字十分显眼——“正定县招揽人才的九条规定”(以下简称“人才九条”)。


利润提成触及分配制度,人才流动关乎人事体制,细粮供应突破粮食政策……“人才九条”的字里行间皆是破冰之举。


当时,石家庄车床附件厂工程师武宝信研发的三露(粉刺露、亮肤露、增白露)畅销全国,但他在利润分配上和厂领导产生了矛盾。


看到“人才九条”,武宝信托人捎信给习近平,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


得知情况,习近平马上来到时任正定县县长程宝怀的办公室。


“程县长,走,咱们今天夜访武宝信!


习近平只知道武宝信家住石家庄市谈固小区,不知道具体地址。看看手表,已经过了晚上10点,迫切想见武宝信的习近平决定试试“笨办法”:“这样吧,我从南往北喊,你们从东往西喊,今天必须找到他。


“我正在屋里做实验,忽然听见窗户外有人大喊我的名字。”武宝信回忆起那个晚上,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习近平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深深打动了武宝信,他答应把新研制的爽脚粉配方无偿提供给正定。


1983年4月,习近平亲自主持的爽脚粉项目技术转让会在正定县招待所举行。几个月后,爽脚粉试制成功。项目投产不到一年,就盈利30万元。


“就在县委门口,习书记亲手把一辆轻骑摩托车交给我。”武宝信说,那是县里给人才的重奖,当时价值1100元。


一年多里,700多封来信飞抵正定,200多名人才落户古城。


图片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时代新征程,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在建立,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图片

“百年树人”


2020年9月,在一场特别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人才问题成为焦点话题。每一位发言者都感慨万千、言辞恳切。


习近平总书记时而插话,时而记录。总书记说:“我们是感同身受的!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才培养,首先要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这些年,每逢周末、假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就会出现一些青涩面孔。


2013年,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团队成员、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凌成为首批导师之一。


“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培养学生董思睿,在高二就展现出科研热情。在郑凌的指导下,她一边“啃”英文文献,一边做实验,研究高糖、高脂饮食对代谢疾病的影响。她后来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


自启动以来,“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了9000多名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是主力军。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数学家丘成桐决定出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并于2022年离开美国,来到清华园全职任教。


求真书院是以培养数学领军人才为唯一使命目标的“教学特区”,采用“3+2+3”的培养模式,从本科贯通培养至博士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奋斗目标,中国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我愿意尽力帮忙,也希望我们求真书院的孩子们会是其中的一分子。”丘成桐说。


图片

“安身、安心、安业”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亲切通话。


3个月后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想起这一细节:“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三四十岁,但都是重要岗位的担当者。


习近平总书记嘱咐:“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图片

·202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亲切通话。


挑大梁、当主角,就要参与重大科技决策。


2005年,16岁的初二学生朱平平坐在教室里,目睹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那一刻,他感到自己被“点燃”了。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朱平平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目前担任一院总体部十一室高级工程师,负责火箭的动力系统设计。


他在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研究中提出一个新设想,“没有人因为我资历浅就忽视这个建议”,最终成功获取关键数据。


年轻人也能在重大关键决策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团队也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对奔波于“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苦恼于“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的青年来说,信任、帮助、支持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一组数字能见证创新活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指引下,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茁壮成长,汇成建设科技强国的澎湃浪潮。


图片

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忘我奋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


敬才惜才,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始终饱含深情厚谊。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当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院士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请他坐到自己身边。


黄旭华和另一位82岁的代表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场这一小小细节,感动全场,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战略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正是核潜艇背后“深潜而无名”的总设计师。他用算盘算数据,靠拆解玩具画设计图,从34岁到94岁,把最好年华隐姓埋名刻在核潜艇上。


图片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


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1993年,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南仁东毅然回国。他用二十余载铸就大国重器——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却又在其落成启用一周年之际,化作星辰匆匆而去。


总书记一番话让“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图片

·2013年12月31日,南仁东在“中国天眼”施工现场。


也是在这一年,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次次饱含深情的交谈、一次次重要深刻的指示,激发和凝聚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力量。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为节选

全文刊载于2025年第5期

《环球人物》杂志

总第536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图片



监制:吕   鸿   
编审:孙夏力
编辑:许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