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创新高,达355.8亿美元,同比增长93.3%。
2.小米SU7Ultra发布,开启全场景智驾时代,与特斯拉FSD入华共同推动智能驾驶迈入新阶段。
3.由于全球AI技术渗透加速,国内政策支持强化,产业库存周期触底,电子行业长期上行支撑稳固。
4.此外,碳化硅衬底需求或迎新增量,AR应用打开想象空间,国产手机面板市占率提升,显示技术格局重塑。
5.目前,电子行业正处于宏观政策支持、库存周期修复、AI创新落地的三重驱动之下,短期波动难掩长期产业趋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过去一周,电子行业指数下跌4.87%,子行业中元件与半导体分别回调9.78%和3.62%。尽管市场短期波动加剧,但全球AI技术渗透加速、国内政策支持强化、产业库存周期触底等多重因素共振,仍为电子行业提供了长期上行支撑。英伟达季度数据中心收入突破355亿美元,印证算力需求持续攀升;小米SU7Ultra与特斯拉FSD入华则推动智能驾驶迈入新阶段,行业创新周期深化。
算力需求与政策博弈:全球AI基建加速中的挑战
英伟达业绩再创新高,算力基建确定性凸显
2月27日,英伟达发布FY4Q25财报,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355.8亿美元(同比+93.3%),创历史新高。其Blackwell架构AI超级计算机已进入量产阶段,亚马逊、微软等全球云服务商加速部署GB200系统以满足AI算力需求。这一数据表明,尽管海外对中国AI芯片出口限制趋严,但全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需求仍明确。
美国政策收紧,本土半导体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2月21日,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签署,限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与贸易。瑞穗证券报告进一步指出,美国可能全面禁止H20/B20等AI芯片对华出口。在此背景下,国产大模型厂商加速技术迭代,云服务商资本开支向本土ASIC芯片倾斜,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代工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产业链自主化进程有望提速。
碳化硅衬底需求或迎新增量,AR应用打开想象空间
Meta与慕德微纳近期推出基于碳化硅波导的AR眼镜,其高折射率与散热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玻璃。据测算,采用碳化硅衬底可将单片晶圆光波导产量提升至传统材料的3倍以上。国内碳化硅龙头企业在衬底制备技术上已实现突破,未来伴随AR设备放量,产业链上游材料环节或迎来结构性机遇。
智能终端升级:从电动化到智能化的产业跃迁
小米SU7Ultra发布,全场景智驾技术落地
小米SU7Ultra搭载双NVIDIADRIVEOrin芯片(总算力11.45EFLOPS),集成128线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及多摄像头系统,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功能。其硬件配置与特斯拉FSD方案形成直接竞争,后者于2月25日宣布在华升级城市道路Autopilot。两大厂商的技术投入标志着智能驾驶从“电动化”向“高阶智能化”跨越,车载传感器、计算芯片等核心器件需求将持续增长。
国产手机面板市占率提升,显示技术格局重塑
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1.4%,其中国内厂商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合计占据49%份额,日系厂商份额持续萎缩。随着LCD技术迭代趋缓,国内厂商凭借成本与产能优势进一步巩固地位,AMOLED领域则依托韩系技术保持高端市场竞争力。显示产业链的国产化突破,也为智能终端品牌全球化扩张提供了核心支撑。
政策加持与场景拓展,AI终端生态加速完善
深圳近期连续发布AI产业政策,提出2026年建成80EFLOPS智能算力集群,并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AI终端设备等关键技术攻关。结合DeepSeek大模型开源生态的成熟,AI应用正从云端向边缘端延伸,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的交互能力与算力需求同步升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当前电子行业正处于宏观政策支持、库存周期修复、AI创新落地的三重驱动之下,短期波动难掩长期产业趋势。算力基建的全球竞赛与智能终端的场景革新,将持续为行业注入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