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观察:隆基绿能BC技术量产提速;天合光能布局光储价值化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需求增速放缓与供给过剩的矛盾周期,技术迭代与供给侧改革成为破局关键。2025年,BC(背接触)和HJT(异质结)技术成为提升效率、优化成本的核心方向,而储能领域则聚焦构网型技术与全球化市场渗透,行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

一、技术突破驱动效率与成本双优化

BC技术规模化降本路径清晰,量产功率优势显著。N型BC量产功率较主流TOPCon技术高1%绝对值,同版型组件功率高出30~35W。尽管TOPCon可通过增加工艺步骤(如LPCVD、激光设备)提升效率,但其改造成本与BC趋近,而效率差距仍存。随着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企业加速扩产(目标2025年出货分别达30GW、20GW),BC组件成本有望与TOPCon持平甚至反超,成为下一代量产技术。

HJT技术海外突破潜力凸显。海外市场对HJT的偏好源于其工艺简化、自动化程度高及薄硅片适配高成本硅料环境。HJT双面率高的特性契合美国UtilitySolar项目需求,叠加专利壁垒较低,海外从0到1的产能突破或成2025年重要增量。

行业领军企业强化技术话语权。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技术创新是打破“内卷”的核心,需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推进;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则强调,原创技术投入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建议建立中国主导的光伏标准体系。

二、供给侧改革与储能全球化双线共振

光伏供给侧改革加速落后产能出清。2025年全球光伏需求增速预计降至10%,行业自律与淡季涨价已初现成效。电池、胶膜等环节价格回升传导至组件端,叠加部分企业库存见底,业绩拐点或于25Q1显现。光伏玻璃(信义光能)、硅片(双良节能)等环节因产能刚性或库存优化,有望率先盈利修复。

储能技术适配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构网型储能技术成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刚需,其在频率、电压稳定上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西北、新疆等弱电网区域。与此同时,亚非拉市场因分布式光储需求激增,兼容柴油发电机、低成本低压系统成为产品迭代方向。

全球化布局深化竞争壁垒。阳光电源凭借全球市占率优势持续领跑;美国市场高盈利特征吸引盛弘股份等企业加码;亚非拉区域中,上能电气德业股份等依托本地化布局抢占增量。天合光能提出,2025年将聚焦海外高端储能市场,并通过解决方案事业群整合分布式场景,推动光储协同价值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