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天天3·15丨安徽近期1000例电子电器类投诉都是哪些问题?

AI划重点 · 全文约1570字,阅读需5分钟

1.安徽省消保委对近期1000例典型电子电器类投诉案件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售后问题投诉超四成,主要表现为经营者售后响应慢、信誉度较低。

2.投诉涉及知名品牌680例,占比68%,其中手机投诉占总投诉量的11%。

3.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投诉占21%,安装问题占4%。

4.为此,消保委提醒电子电器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5.同时,建议消费者不轻信广告宣传,购买前详细了解产品信息,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经营者。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大皖新闻讯 投诉涉及知名品牌680例,占比68%;同一故障两次以上维修失败占售后问题投诉超三成;经营者虚假宣传或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消费者购买……近年来电子电器行业投诉量居各类投诉前列,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消保委了解到,该消保委对近期受理的1000例典型电子电器类投诉案件进行了整理分析,分析发现售后问题投诉超四成,主要表现为经营者售后响应慢、信誉度较低进而增加了消费者负担。

投诉涉及知名品牌680例,占比68%

从投诉内容及类型看,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大家电590例,占比59%;其他电子电器类410例,占比41%。其中手机110例,占总投诉量的11%。从购买渠道看,涉及众多网络平台、线下商场、品牌门店等,其中涉及平台210例,占比21%;涉及知名品牌680例,占比68%;涉及老年人及未成年人消费投诉60件,占比6%;涉及线下非定点销售40例,占比4%。主要针对社区老年消费者开展的线下展销、课堂、抽奖等活动诱导消费等。

从案件调解情况看,解决930例,解决率93%。未成功解决70例,占比7%,其中,未达成调解协议的30例,占总投诉量的3%;商家直接拒绝调解的10例,占总投诉量的1%;因消费者证据不足或商品有使用痕迹影响二次销售未调解成功的30例,占总投诉量的3%。

同一故障两次以上维修失败占售后问题投诉超三成

分析发现,这些投诉主要表现为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影响消费者体验,涉及投诉570例,占比57%。其中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大家电产品质量问题240例,占比42.11%,其他电子电器类330例,占比57.89%。

消费者反映问题主要有:电视因屏幕质量及驱动电路故障等导致漏光、闪烁等问题;空调、冰箱因制冷剂泄漏、压缩机故障、风扇电机故障等导致的制冷、制热效果差、噪音大等问题;洗衣机因密封圈、传感器及加热器故障等导致漏水、烘干效果差等问题;热水器因元件老化导致的漏水漏电问题等。还有消费者投诉个别产品制造工艺不完善、使用低档次原材料,致使产品寿命短、小故障不断等。

售后问题主要表现为经营者售后响应慢、信誉度较低进而增加了消费者负担,涉及投诉440例,占比44%。其中,经营者以缺货、正在申报、排单等为由拖延发货的180例,占比40.9%;同一故障两次以上维修失败导致消费者投诉的139例,占比31.6%;以售后能力不足、拒绝、失联等形式不提供上门维修或其他售后服务的70例,占比15.91%;小病大修、恶意收费的21例,占比4.77%;对约定的承诺不兑现不认可的20例,占比4.55%,消费者反映服务态度恶劣的10例,占比2.27%。

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投诉129例

分析发现,不少投诉为经营者虚假宣传或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消费者购买,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主要表现为经营者在宣传过程中通过营造虚假促销氛围,在销售过程中夸大产品功能,在交易过程中隐瞒产品缺陷或附加条件,误导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涉及投诉210例,占比21%。其中,虚假宣传、货不对板129例,占比61.83%;以样机或二手机代替新机的50例,占比23.81%;诱导消费30例,占比14.29%;恶意营销强制消费1例,占比0.07%。

安装问题主要表现为安装不规范或工程不合格,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甚至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涉及投诉40例,占比4%。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于电器安装不规范、位置不当,导致漏水、散热不良;支架安装不牢固,导致墙体开裂或设备坠落;电源线连接不规范,存在漏电或短路风险等。一些经营者在安装服务过程中还存在收费标准不透明、乱收费等现象,例如收取高额材料费、上门费等。

消保委提醒:妥善保管购买发票、保修卡等凭证

电子电器消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安徽省消保委提示电子电器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及时解决消费者投诉,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建议消费者不轻信广告宣传,购买前详细了解产品信息,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经营者;要妥善保管购买发票、保修卡等凭证;发现问题后及时联系经营者或生产厂家,避免错过保修期,如遇推诿或拖延,及时向消保委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实习生 张亚丽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