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弓身疾驰,球鞋与地板摩擦出尖锐的嘶鸣,不时还响起壁球高速撞击墙面发出的清脆声响……3月1日上午,2025深圳壁球公开赛在南山蛇口文体公园正式开赛。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厦门、广州及港、澳、台地区的358名顶尖选手参赛,为赛事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竞技水平最高的一次赛事。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选手们展开激烈角逐,用精湛的技艺和拼搏精神诠释壁球运动的魅力,推动壁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2025深圳壁球公开赛在南山蛇口文体公园开赛。 黄雪波/图
壁球是一项室内对墙击球的运动,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被称为“室内网球”,后来被引入美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运动形式。壁球运动兼具竞技性与艺术性,素有“室内运动之王”的美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2023年10月,壁球正式被列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增竞赛项目,将首次登上奥运舞台。奥运舞台的聚光灯效应,为这项优雅而激烈的运动注入全新活力。在深圳,壁球也已成为一项常见的时尚运动。
近年来,深圳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持续推动体育发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壁球等越来越多的小众运动、新兴运动在这里成长发展起来,市民运动热情日益高涨,带动体育消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深圳点燃壁球热
市民张女士是一位壁球运动爱好者,至今球龄已有三年。她表示,之前尝试过网球和羽毛球等项目,“壁球对反应速度要求更高,对我来说也就更加解压,关上球馆门的瞬间,击球声仿佛能隔绝外界的纷扰,既可以对墙猛抽释放压力,也能与搭档展开策略性的对抗。”还有网友表示,其他球类运动单是入门就需要长时间不断练习各种步法、握拍、击球姿势,“而就算是零基础的壁球学员,也能在2小时内完美摸索出自娱自乐的所有能力。”
2025深圳壁球公开赛在南山蛇口文体公园开赛。 黄雪波/图
随着全球顶级赛事的认证与推广,壁球运动的竞技性、观赏性和群众基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提升机遇。如今,深圳的壁球场馆也越来越多。比如,深云文体公园壁球馆由2片明亮干净的标准壁球场组成,场内采用特殊玻璃制成的封闭式空间,墙壁光滑且具有优异的反弹性能,具备吸音功能,能有效降低击球时的噪音;2025深圳壁球公开赛主办方之一的菁英壁球俱乐部于2024年落地蛇口文体公园,拥有深圳首家六大WSF世界壁球协会认证的国际标准赛场(亚运会同款水晶宫场地)。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壁球俱乐部不仅为壁球爱好者提供了学习训练场地,向大众普及推广壁球运动,也让更多的青少年得以进入壁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菁英壁球俱乐部负责人谭惠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成立以来,俱乐部面向5至16岁的青少年推出了后备人才培养选拔计划,并与育才四小合作开设壁球社团,利用“四点半”课程在校园中持续普及壁球运动,未来更计划走进更多周边校园,向更多青少年推广。
实际上,壁球运动在中国香港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成绩斐然,中国香港公开赛更是世界壁球四大赛事之一。深圳与香港地缘相近,在壁球运动人才、赛事交流方面有着天然优势。2018年亚运会壁球男子单打金牌得主、香港杰出运动员欧镇铭在2025深圳壁球公开赛现场表示,“壁球在内地尚是一项较为小众的运动,但近年来我们看到,深圳越来越重视壁球运动的培养教育,相信在大湾区发展壁球运动,非常有前景和潜力。”
欧镇铭分享说,香港在推动壁球运动发展上,有着政府资源支持、青年人才梯队建设等好的经验做法,对深圳结合本地特色,推动壁球运动在职业和群众层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希望未来深港两地可以通过赛事、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交流,共同将这项运动推广普及开来。
匹克球在深圳“出圈”
“好比拿着大号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上打塑料网球。”另一种小众球类运动——匹克球,如今同样在深圳悄然兴起。匹克球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因规则简单、易上手且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匹克球成为近三年来玩家数量蹿升最快的运动之一,并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不断走红。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匹克球首次被列入奥运会展演项目,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中,该项目也有希望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调研形成的《中国匹克球运动考察报告》显示,匹克球是一项典型的全民健身运动,兼具健身性、趣味性、适龄性、经济性、安全性,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并且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今年2月26日,国际专业匹克球教练员协会(IPTPA)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并将中国总部设立在深圳。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标志着全球最权威的匹克球教练认证体系正式落地中国,将推动匹克球运动在中国的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实际上,匹克球在中国的推广,与深圳有着莫大的关联——2018年1月,全国首家匹克球行业协会深圳市匹克球协会成立,并在同年8月加入国际匹克球联合会(IFP),此后全国多个省市相继成立匹克球协会,中国匹克球运动自此拉开了在全国普及、推广的序幕。2024年12月29日,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总决赛在深圳观澜湖新城开赛,该赛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完整、最具国际性的匹克球国家级赛事,建立了中国专业匹克球统一的积分排名体系,标志着国内匹克球运动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还有,国际匹克球赛中国“第一人”就来自于深圳——2019年7月,深圳运动员李维维参加“本布里崎杯”匹克球锦标赛暨德国匹克球公开赛,在匹克球运动国际赛场上,首次出现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李维维来自光明区凤凰学校,参赛时的本职工作,是一位教师。
随着匹克球运动的持续“圈粉”,深圳的匹克球场地也在不断涌现。2024年8月,深圳高校第一个标准匹克球场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启用。今年1月18日,深圳观澜湖斯博匹克球馆揭幕,共有占地350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匹克球场,包括3块室内球场、3块户外球场、4块电动伸缩球场。
匹克球走进深圳校园。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片
不少市民也组建了“搭子群”,分享匹克球的场地信息。“深圳的匹克球玩家有很多,几乎天天都有球局和活动。”市民张先生表示,如今深圳的一些购物中心也会推出形式多样的匹克球活动,让不少人开始认识和熟悉这项运动,“像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在国内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少人第一次接触匹克球这种‘三合一’的运动项目很快就能上手。”
作为一项兼具趣味性和社交属性的运动,匹克球亦迅速成为Z世代的“社交运动”。据悉,深圳各大高校,如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匹克球相关运动课程,将这项运动以体育选修课的形式与社团课、校队训练等相结合。此外,如水径小学、北斗小学、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等中小学也开设了匹克球社团课。
“一键预约”让运动生活触手可及
深圳是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之一,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仅为32.5岁。在传统体育运动之外,新兴的体育运动在深圳也有着很好的生长土壤,为城市注入新潮运动基因。
据悉,早在1999年,深圳就公布《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2014年8月,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每平方公里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7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提高到2平方米以上。《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到3500元。
位于福田一酒店健体中心的户外匹克球场。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片
而利用互联网、5G、AI等全新信息技术,深圳正积极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全民健身服务和产品。例如“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是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搭建的数字化体育场馆预约平台,旨在有效盘活社会场馆、学校场馆、公益场馆等存量体育场地资源,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平台集场馆预定、场馆导航、赛事报名、惠民福利于一体,自开通以来已经累计接入2068个体育场馆,包括全市各区的体育场馆,如福田体育公园、罗湖体育馆、华侨城体育(文化)中心、宝安体育中心、深圳大运中心、简上体育综合体、光明区群众体育中心、深圳(坪山)国际网球中心、大鹏文体中心等,开放8528片运动场地,包含球类、田径、水上运动和冰雪运动4大类别超过30个运动项目。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70万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能“一键预约”、随时锻炼,累计服务超过4000万锻炼人次,体育场馆发放惠民券更带动了全民消费,让运动生活“零门槛”。
来源|晶报APP
记者:余梓宏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