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语新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编:李 婷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
近日,有人大代表呼吁试点“父育假”制度,推动男性分担育儿责任,并建议通过财政补贴减轻女职工休产假给企业带来的负担。这一提议再次引发了社会对生育假期制度的广泛讨论。在关注男性育儿假的同时,女性产假的合理时长也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2014至2018年间,我国各省市将产假从98天延长到了至少158天,部分地区生育二孩、三孩的产假还要更长。这背后似乎是一种“产假越长越好”的底层逻辑。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结合两篇最新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聊聊这个问题。
1
延长产假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各省市延长产假后,城市生育旺盛期女性的就业状况明显变差了。有研究指出,当所在省市延长产假后,24-39岁城市女性中有工作的比例下降了4.5%,正式就业的比例下降7.3%,工资水平下降5.7%。
来源:Liu et al., 2024
图1 延长产假后24-39岁城市女性工作、正式就业和工资的变化
延长产假的影响因女性的教育与工作类型而异。分工作类型来看,延长产假显著降低了蓝领女性的正式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对白领女性的影响则小得多。这与蓝领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可替代性较强有关。分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以上学历女性的工作机会在延长产假后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她们工资的降幅比本科以下学历女性还要高,说明产假延长对高学历女性的职业惩罚主要集中在工资上。
延长产假的影响大小还与社会观念有关。如果周围的人普遍持传统性别观念,如“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先解雇女性员工”等,女性的就业与生育决策往往会受此影响,从而加剧其生育后的职业困境。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性别观念更传统的省市中,延长产假带来的女性就业与工资惩罚更严重。
2
超长产假的职业惩罚是怎么产生的?
从女性自身的角度看
首先,超长产假可能会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与数量,孩子变多会压缩女性的就业时间与精力,进而使其就业率和工资水平下降。不过,分析结果表明,超长产假并不能显著增加女性生育的子女数量。
其次,超长产假可能使女性的生活重心更偏向家庭、“找个班上”的意愿降低。但是,研究结果发现,延长产假对未育女性的职业惩罚反而要比已育女性更大,这说明生育和休产假并不会降低女性对工作的热情。
因此,这两种猜想均未得到支持。
从雇主的角度看
超长产假可能会通过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导致女性的职业惩罚。虽然城市女性可以享受生育保险,但是其覆盖范围和给付额度都比较有限,女性产假期间的工资多多少少都会由企业全部或部分承担。对于那些不愿或不能兜底的企业,只能将这一成本转移给女性,体现为尽量少招甚至不招女性。
分析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断,因为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和给付额度越小,女性的就业和工资惩罚就越大。
3
超长产假能提高生育率吗?
在个体层面上,超长产假加剧了女性的职业困境,并不能实现其增进女性福利的目标。不仅如此,在宏观层面上,超长产假似乎也不能达到提振生育水平的目的。
不可否认的是,产假降低了生育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生育意愿。但当产假过长时,其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大,成为牵制生育意愿的主要力量。过长产假不仅会阻碍女性职业发展,还会加剧“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女性的社会与家庭地位下降。
来源:童玉芬和杜旭,2024
来源:同上
来源:《82年生的金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