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书,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这是全国人民关注国家政策、发展战略与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不仅要靠着对最新政策的解读,也需要从经济、历史、文化等维度来加以考察。


今天,小北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书单,希望这些书能为你揭示一个更广阔、更立体的中国,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01.

经 济 与 大 势

发展轨迹与未来图景

回顾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些关键的决策和政策,推动了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今天的成就?


总结过往的经验,我们如何在稳步前进中深化改革、应对变局?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面临哪些复杂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重大的机遇?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过去和现在,更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


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 著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0%的增长,2022年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44.8倍。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施了渐进双轨制改革,特别是在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型。


尽管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国崩溃论”等悲观声音始终存在。林毅夫教授解释,这些论调往往误解了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改革中的“局部扭曲”。他指出,尽管中国面临短期增速放缓,但其根本问题并非结构性衰退,而是外部挑战和周期性因素所致。


展望未来,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仍是全球机会最多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增长潜力。虽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但只要保持定力,中国仍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并有望在2035年达到人均GDP接近美国的一半,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目标。他提到,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及抓住新经济机遇将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赶超的逻辑:文化、制度与中国的崛起

朱天 著

《赶超的逻辑》一书提出,中国经济真正的特色是有全球最高的投资率。而这个高投资率是由同样高的储蓄率做支撑的。中国的另一个优势是具有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基础教育质量。这两个因素使得中国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已有技术的能力上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快速的技术进步。正是投资、教育、技术进步“三驾马车”拉动了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增长。


朱天教授还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既不能简单地归因为正常的经济周期,也不只是外需减少或者某些内部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同时还是政策选择的结果。他认为,只要市场化改革不发生逆转,再过十年左右,中国完全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跨过这一里程碑之后,中国经济仍有潜力在之后20年比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


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

鞠建东 著

在当今世界,大国竞争不仅是国际政治的常态,更是塑造全球秩序的关键力量。当代大国竞争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影响每一个中国人和子孙后代的生活与工作。


大国竞争为何发生?怎样演变?前途如何?当代大国在产业、贸易、科技、金融、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如何竞争?什么是中国在大国竞争的战略目标、方针、措施?


本书对当代大国竞争的几乎所有重大领域进行了系统、严谨、专业的分析,创造性地构建了大国竞争的理论体系,对大国竞争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全面、系统和自洽的解决方案。


对话时代:

铸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国之路

朱嘉明 陶虎 沈阳 等 著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了人工智能生态的形成。经济学家朱嘉明预测,到202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可能进入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中长混合周期。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5000亿元,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1.73万亿元,全球占比达到30.6%。


书中指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中国已不再是追随者,研发投入迅猛增长,持续优化学科优势,逐步成为全球科技领跑者。例如,卫星互联网领域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新基建”,并通过“全球网”与“千帆星座”计划推动国际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提到,未来中国将发射地球2.0巡天卫星,探索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地球,已有的“太极一号”卫星则用于引力波探测。未来十年,航天领域将向规模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卫星互联网或将像今天的普通互联网一样便捷。


大国城民

陈金永 著

中国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保护社会公平,人口的自由迁移和按每个人的志愿安居落户是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华盛顿大学陈金永教授认为,户籍改革的一个关键是要打开特大城市的户籍之门。向特大城市集中,是过去四十多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可以预见,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发展仍然要走这条道路。


他建议户籍改革要在所有的城镇推行,不论大、中、小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大城市多吸纳一些农民工,就可以多减少一些农村人口的压力;大城市多吸纳一些流动儿童, 就可以减少全国的留守儿童人口,处理得好,是一个“双赢”的做法。但考虑到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短期无法大幅度提高人口的容量,作为过渡的措施,可以优先开放除它们之外的其他特大城市作为突破口,而不只是开放中小城市。


这些特大城市包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大连、郑州等地,这些城市具有一定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也有能力吸引大量近期落户的重点对象,人口可以进一步增加。事实上,2023年以来,武汉、郑州、石家庄、杭州、南京、沈阳、成都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落户限制。


创新者的逆袭3:

新质生产力的十八堂案例课

郑刚 陈劲 尹西明 著

这本书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和洞见,特别是在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变革与技术创新的挑战方面。书中分析了诺基亚柯达等曾经引领全球的企业如何在创新不足的情况下错失机会,最终陨落。与此同时,特斯拉英伟达等企业通过颠覆性创新,成功逆袭,站上了科技创新的潮头。这些企业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VUCA时代,只有通过创新,尤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它依赖于颠覆性创新,而非传统的渐进式改进。通过系统化的案例分析,这本书揭示了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打破内卷、换道超车,提出“颠覆性创新思维”是企业实现逆袭的关键。传统的类比模仿思维可以产生渐进性的创新改进,但做不出颠覆性创新,也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




02.

历 史 与 文 化

文明根脉与精神图谱

回顾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我们不禁思考: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文明?从五千年的传承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智慧与力量?


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文化的自信传承,我们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自身的文化根脉?展望未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将如何继续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正道:中国文化传统

张岱年 著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由四个关键要素组成: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


其中,“天人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崇德利用”强调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和与中”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特别是家庭和社会的秩序;而“刚健有为”则是处理所有关系的总原则,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方式。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与创新、内外文化交流以及民族文化内部的不同元素之间找到平衡,最终要将古今中外有价值的文化成果进行有机的整合。这一过程是艰巨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深刻的思考。


中国文化简史

冯天瑜 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与书写也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却一直缺乏适合普通人阅读的大家之作。


这本书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优秀文化的生存态势、特质规律、发展规律,也用较大篇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博大精深。


冯天瑜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仅见的延绵不绝、高峰迭起的文化系统,它以卓异的风格、众多的成就,使世人叹为观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中国古代文化绝不仅仅只具有文物价值,它作为一种传统与习惯,早已渗入中国人的血液中。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大国宪制

苏力 著

《大国宪制》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国国家构建的独特性,并通过历史背景解析了这一制度的深层逻辑。苏力教授指出,古代中国作为大国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黄河治理和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推动。


黄河的治理需要跨区域协调,促使了统一政治体的诞生,而游牧民族的侵袭则要求构建更强大的国家体制来应对。这些历史压力推动了中国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并在多元文化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整合中实现了统一。


在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中,“齐家、治国与平天下”构成了治国理政的核心框架,村落共同体的安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而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有效的官僚体制保障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平天下”的策略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重述中国:

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

贺桂梅 著

在这本书中,贺桂梅老师深入探讨了21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和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如何重新叙述自身。


书中首先回顾了自1990年代末期起,中国思想界和文化领域的转型,包括学术界的分化与论争、影视文化的产业变革,以及如何回应中国崛起的全球性话题。


从“文化自觉”到“文明自觉”,书中提出了中国知识界的理论变迁和新的学术方向,揭示了中国如何在历史经验中形成独特的自我叙述,揭示了我们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


图片

书单中的这些书你看过哪些?

关于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你有什么见解?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书单中的图书一本

-End-

观点资料来源:市场运营中心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