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荔波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挖掘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为载体,聚焦文化传播、资源挖掘、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构建起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
聚焦文化传播,擦亮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金名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工作,依托小七孔5A景区、民族特色村寨瑶山4A景区等樟江风光带沿线点,以观光车、文化长廊、导游词等为载体,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共计投放宣传标语2700余条(幅)、宣传书(册)50856余份。建成以樟江风光带为主体的“一带两翼”户外宣传廊道,修订导游词,从革命历史、人文故事、民族文化中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植入景区,营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的全场域民族文化氛围,弘扬“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助推荔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资源挖掘,拓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空间”。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荔波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先后建成瑶族树膏染技艺、瑶族陀螺竞技、布依族布艺技艺、荔波竹编等非遗工坊。开发陀螺、瑶绣、粘膏染、瑶陶等民族手工艺特色商品100余件,推出“山霸陀螺”“荔物”“百年银饰”“布依布然”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商品。打造猴鼓舞、矮人舞、陀螺竞技等演艺文创产品60余个,把粘膏染技艺、瑶族染制工艺、瑶陶制作技艺升华为研学体验项目,建成瑶山写生部落、瑶陶坊、瑶染工坊等民族优秀文化研学基地。近年来吸引省内外高校、各地中小学、民族工艺企业及社团组织前来研学交流16余万人,共同构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新空间”。
聚焦人才培育,搭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结合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研学基地、陀螺训练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等各类基地、示范单位共12类32个。自基地建成开放以来,共举办培训680余期,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9名、州级35名、县级195名。举办讲解员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32人,不断提高讲解员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的水平。近年来,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游客近5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荔波大地。
聚焦产业发展,共绘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圆”。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文化,谋划旅游商品项目,重点打造林氏月饼、民族服饰、果汁、果酒等荔波老字号、非遗工艺品、民族特色饰品、特色农产品等商品。将瑶药瑶浴、养生温泉、富氧空气等元素融入康养产业,打造瑶山“瑶医、瑶药、瑶浴”康养品牌。组织推荐生态特色食品、非遗手工艺品等9家企业参与“黔南好物”评选工作,其中7家已成功录入2024年“黔南好物”名录。推出“小七孔+荔波古镇+瑶山古寨+茂兰景区”三天两夜游及“人文科普”“地质地貌”“自然景观探索”等研学游,让学生们感受红色文化、探索历史文化、体验非遗传承,增进对“布依、水、苗、瑶”等民族文化的认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
微微黔南(微信号:qnz999)
一审:蒙洁德二审:张贺婷三审:邹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