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洁研究员Nano Today:提出肿瘤自噬治疗新策略

盐霉素(Salinomycin, SAL)是一种有效的聚醚类抗生素,具有抗肿瘤的潜力,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和未解决的免疫刺激特性,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SAL的抗癌机制包括抑制Wnt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途径,影响自噬的能力,降低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以及激活内质网(ER)应激。虽然SAL的抗癌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SAL在调节肿瘤免疫原性中的作用尚未被广泛探讨。

图片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高洁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Nano Today》(中科院I区,IF=13.2)上发表题为"Modulating autophagy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with a salinomycin-loaded liposome hybrid nanovesicle system for tumor 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开发了一种基于盐霉素(SAL)的脂质体杂化纳米囊泡系统(SAL@LINV),通过调控自噬重塑肿瘤微环境,显著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高洁研究员团队采用薄膜水合法,将人工脂质体与肿瘤来源的纳米囊泡(TNV)融合,成功构建了SAL@LINV系统。这一创新性设计不仅显著提高了SAL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还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自噬,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增强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呈递能力,并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从而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多种肿瘤模型中,SAL@LINV系统展现了卓越的药物递送和释放能力,不仅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还大幅延长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同时有效减少了传统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SAL@LINV 的合成及其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机制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SAL@LINV 的合成及其在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模式机理图
研究团队利用薄膜水合法和连续挤出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药物SAL@LINV。该药物呈均匀球形(约191.3 nm),稳定性优异,并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多重机制:通过上调LC3和p62蛋白抑制肿瘤细胞自噬,同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表现为CRT暴露和HMGB1释放;促进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和抗原呈递,上调CD80和CD86表达,抑制DCs自噬以激活CD8+ T细胞;此外,还通过抑制巨噬细胞自噬促进M1型极化,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图2)。

图片

图2  SAL@LINV对肿瘤复发的影响
SAL@LINV通过上调肿瘤细胞中的LC3和p62蛋白水平,抑制自噬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协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此外,SAL@LINV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DCs)的自噬,显著提升抗原呈递能力,促进CD8+ T细胞活化。同时,SAL@LINV还抑制巨噬细胞自噬,促进M1型极化,重塑肿瘤微环境。单细胞RNA测序进一步揭示,SAL@LINV显著上调巨噬细胞中的促炎基因表达,抑制M2型极化,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活性(图3)。

图片

图3  SAL@LINV抑制自噬,激活免疫反应
在多种肿瘤模型中,研究团队系统评估了SAL@LINV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SAL@LINV在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均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与常规化疗相比,肿瘤抑制率提升80%,小鼠生存期延长70%,大幅延长了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此外,该纳米载体治疗显著降低了肿瘤复发率,为临床抗术后复发的治疗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图片

图4  SAL@LINV在体内实验中的抗肿瘤效果
SAL@LINV通过三重协同机制实现其多功能性:(1)精准识别肿瘤组织后快速释放药物,有效调控免疫细胞浸润;(2)在未覆盖区域构建微米级黏附层,实现肿瘤组织的即时粘结;(3)组织表面药物与黏附层可与游离纳米载体发生动态解离,在肿瘤部位形成长效保护屏障。这一多级响应机制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实现“药物治疗+免疫调节”的双重效果,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策略。该成果揭示了SAL@LINV通过调控自噬重塑肿瘤微环境的分子机制,为未来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通讯作者简介:
高洁,研究员,博导,课题组长,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临床大数据驱动环境响应仿生剂型:肿瘤整合防治和器官保护一体化
图片
研究员,博导,课题组长,上海市航海医学与药械转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就职于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专家,以“临床大数据驱动环境响应仿生剂型:肿瘤整合防治和器官保护一体化”为题,聚焦安全有效防治肿瘤重大挑战,基于“临床大数据分析”为指导,结合“环境响应仿生”为策略的材料设计范式,开发新型环境响应仿生剂型,实现整合肿瘤防治和器官保护的双重目标。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 Bioactive Materials, Nano Today,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杂志发表113篇SCI论文,11篇>15,48篇>10,影响因子总计1010,ESI高被引6篇,封面8篇;引用次数3608,H指数36,i10指数72;主持11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包括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含3个面上项目),总计367万元;授权专利11项;主编《生物医用材料:组织修复与肿瘤治疗》(上海交大出版社);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剂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神经损伤修复材料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外科智能诊疗分会理事,Asian J Pharm Sci (中科院1区,IF: 10.7)、Exploration(Wiley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即时IF>20)、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Wiley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即时IF>15)等11本杂志的编委/客座主编,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和“晨光学者”,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药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