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铁路市场让韩国拿下?现代Rotem拿下15亿订单,放话:这只是起点

AI划重点 · 全文约1530字,阅读需5分钟

1.韩国现代Rotem以15亿美元拿下摩洛哥双层电动列车订单,创最大单笔交易记录。

2.法国阿尔斯通获得18列高铁订单,西班牙CAF拿下40列城际列车,而现代Rotem凭借技术转让和融资优势获胜。

3.韩国政府提供低息贷款支持,承诺技术转让和本地化生产培训,以吸引摩洛哥政府。

4.与此同时,现代Rotem提出在摩洛哥本土设立技术中心,培训当地工程师,逐步实现列车部件国产化。

5.争议仍在,西班牙CAF的40列城际列车合同金额未被公开,韩国中小零部件企业能否如期完成供应仍是未知数。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2月26日,摩洛哥国家铁路局一纸公告震动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韩国现代Rotem以15亿美元拿下摩洛哥双层电动列车订单,创最大单笔交易记录!

图片

这场价值“列车争夺战”历时一年,吸引了法国阿尔斯通、西班牙CAF、中国中车等巨头竞逐。

图片

最终,法国阿尔斯通分得18列高铁订单,西班牙CAF拿下40列城际列车,而韩国现代Rotem凭借技术转让和融资优势,硬生生从欧洲企业手中抢走非洲首单。

但争议随之而来——西班牙CAF真的“出局”了吗?韩国如何逆袭成功?

欧洲老牌为何输给韩国新秀?

摩洛哥的168列列车采购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

这个北非国家计划用29亿美元完成两大目标:一是替换老旧的现有车队,二是为2030年世界杯提前布局交通网络,尤其是连接肯尼特拉至马拉喀什的高铁延伸线,以及卡萨布兰卡等核心城市的通勤需求。

招标文件显示,项目分为三部分:高速列车(TGV)、城际列车和区域快速通勤列车(RER)。

法国阿尔斯通毫无悬念地拿下18列高铁订单——该公司早在2018年就为摩洛哥提供了首条高铁线路,技术信赖度极高。

图片

西班牙CAF则中标40列城际列车,但其在RER领域的竞争中败给韩国现代Rotem。

关键转折点在于韩国的“组合拳”策略。

现代Rotem母公司韩国现代乐铁在2025年2月25日与摩洛哥国铁签约时,不仅承诺提供最高时速160公里的双层列车,还拉上韩国铁道公社(KORAIL)共同负责车辆维护。

更让摩方心动的是“Korea One Team”模式:合同涉及的大部分零部件由韩国中小企业供应,同时承诺技术转让和本地化生产培训。

相比之下,西班牙CAF虽在城际列车领域经验丰富,但未能匹配韩国政府的“外交+经济”捆绑攻势。

图片

15亿美元订单的“秘密武器”

现代Rotem能击败欧洲巨头,绝非偶然。

早在2024年,韩国国土交通部部长就亲自访问摩洛哥,与当地交通部门高层会谈,重点推销“韩国标准”。

为打消摩方对陌生品牌的疑虑,韩国政府搬出经济发展合作基金(EDCF),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这一招直接对标欧洲企业的传统优势——法国阿尔斯通和西班牙CAF过去常以政府背书融资吸引客户,但韩国这次给出了更灵活的方案。

图片

技术转让成为另一张王牌。

现代Rotem提出在摩洛哥本土设立技术中心,培训当地工程师,并逐步实现列车部件国产化。

这一承诺与摩洛哥的“2030工业振兴计划”高度契合。摩国铁官员透露:“韩国方案不仅解决车辆供应,还助力我们建立长期制造能力。”

反观西班牙CAF,虽在竞标中强调成熟技术,却未深入回应本地化需求。

韩国《中央日报》分析称:这笔订单不仅是卖列车,更是卖一套产业链——从零部件到运维,韩国企业全面渗透。

图片

韩国轨交产业的“北非跳板”

拿下摩洛哥订单,标志着韩国轨道交通正式打入非洲市场。

现代Rotem社长在签约仪式上直言:这是进军突尼斯、埃及、坦桑尼亚的起点。

为巩固优势,韩国外交部门在2024年韩非峰会期间,邀请摩洛哥众议院议长和外长访韩,参观仁川车辆制造基地,展示全自动化生产线。

摩洛哥项目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竞争。

中国中车集团曾参与60列快速通勤列车和50列市域列车的竞标,但最终未获任何份额。

业内分析认为,韩国在融资和技术捆绑上更激进,而中国中车虽具备成本优势,却未突出差异化策略。

图片

此外,韩国媒体高调宣传90%零部件国产化,间接回应了国际市场对韩国供应链独立性的质疑。

根据合同,现代Rotem将于2027年前交付首批列车,全部110列预计在2030年世界杯前投入运营。

摩洛哥国铁强调,这些列车将优先部署在卡萨布兰卡至肯尼特拉线,日均载客量预计突破50万人次。

然而,争议仍未平息。西班牙CAF虽未获得RER订单,但40列城际列车的合同金额未被公开,有欧洲媒体质疑:“CAF究竟是真‘出局’,还是被刻意渲染成韩国的背景板?”

另一方面,韩国中小零部件企业能否如期完成供应,本土化生产会否因文化差异受阻,仍是未知数。

摩洛哥的29亿美元订单,究竟是韩国轨交崛起的标志,还是欧洲企业的一次偶然失利?

答案或许要等到2030年,当世界杯观众坐上印着“Made in Korea”的列车时,才能真正揭晓。

参考消息

图片

图片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