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将故意伤人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降到12岁,引发热议。
2.反对派担忧12岁的孩子无法承担刑事责任,可能导致以暴制暴。
3.然而,支持者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助于严惩校园霸凌行为。
4.张伯礼建议强制家庭教育指导,以解决施暴者心理问题。
5.专家认为,解决校园霸凌问题需要同时关注惩罚和改善成长环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媒体报道,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来一份为两会准备的建议,与校园霸凌及建立分级追责机制相关。他建议把故意伤人这类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降到12岁,14岁以上的孩子再也不能拿“我还小”当挡箭牌。(源自经济观察报等媒体)
这话扔出来,网上立马炸了锅。支持派拍着桌子说解气:“那些把同学往死里打的熊孩子,不就是仗着法律治不了他们吗?早该让他们尝尝代价!”可反对派也急了眼:“12岁的孩子懂什么?抓去坐牢就能让他们改邪归正?这不成了以暴制暴?”
争议最大的还是那个“护身符”到底该不该撕。现在的孩子早熟得很,刷短视频、玩社交软件,懂的比有些大人都多。有老师私下吐槽:“有些学生欺负同学的时候,嘴里蹦出来的话能把人吓死,他们太清楚14岁这个红线在哪了。”这话不假,网上那些校园暴力视频里,施暴者边打人边叫嚣“反正我没满14”的镜头,看得人脊背发凉。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刑罚当作尚方宝剑,会不会让学校变成冷冰冰的衙门?那些一时糊涂的孩子,难道不该给个改过的机会?
说到根治校园霸凌,光靠严刑峻法恐怕还不够。有心理专家说得在理:“会下狠手的孩子,多半自己心里也病着。”这话撕开了更残酷的真相——多少施暴者本身就是家暴的受害者,或者长期被忽视的“隐形人”。这样的孩子,抓进去容易,可怎么才能把他们心里扭曲的疙瘩解开?张伯礼建议里藏着个“软招数”——强制家庭教育指导。这招要是真能落地,可比单纯判刑有意思多了。想想看,那些甩手不管的家长被法院传唤,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学怎么当爹妈,这画面够魔幻也够解气。但问题来了,有些家长自己就是混不吝的脾气,法院能拿他们怎么办?
网络空间现在成了校园暴力的新战场。匿名骂人、P丑图、建羞辱群……这些套路比当面打架阴毒十倍。张伯礼这次建议把法治副校长派去盯直播平台,这主意听着新鲜。但孩子们玩的社交软件三天两头冒新的,巡查员追得上吗?倒是那个“实名监护人备案制”有点意思。现在的小孩注册账号比吃饭还容易,要是非得家长刷脸认证,至少能拦住一半的喷子。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保不齐有熊孩子偷拿家长身份证糊弄过去。这事儿就像打地鼠,冒头一个敲一个,治标容易治本难。
说到底,校园霸凌从来不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它是整个社会病的缩影。法律震慑就像急诊室的止血钳,能救急但不能去病根;心理干预像中药慢熬,得文火细炖才见效。张伯礼的建议把这两锅药倒进同一个罐子里,能不能熬出良方,还得看火候——执行的时候能不能既硬得起来,又软得下去。
那些喊着“支持重刑”的家长,何尝不知道有些孩子也是可怜人?那些反对“一刀切”的专家,心里也憋着对受害者的愧疚。这场争论最该达成的共识,或许不是该不该严惩,而是怎么在惩罚的同时,把扭曲的成长环境掰正了。毕竟,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恶魔,但放任他们在暴力和冷漠中长大,整个社会都要付出更惨痛的代价。抓住家长这个责任主体,才是抓住解决校园霸凌的牛鼻子。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