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的“穿山”能力仅限于挖洞,并且主要用来挖掘松软的泥土。面对坚硬的花岗岩或其他岩石,穿山甲通常会选择绕过,而不是尝试挖掘。
在动物界,穿山甲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超级英雄,仿佛随时能开启一场“穿山越岭”的冒险。那么问题来了:穿山甲真的能穿山吗?
图源:Wikipedia
穿山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从约7000万年前恐龙时代晚期的古食肉动物进化而来,是地球上现存的唯一的鳞甲类哺乳动物。
其实,穿山甲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它的名字经历了多次演变。在古代,因为穿山甲身上的鳞片与鲤鱼的鱼鳞相似,人们最初将其称为“鲮鱼”。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真正的鲮鱼(一种鱼类)的出现,为了避免混淆,穿山甲被改名为“鲮鲤”。这一名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使用。
直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命名为“穿山甲”。此后,“穿山甲”逐渐成为这种动物的通用名称。由于穿山甲擅长打洞,所以传统医学认为它能治疗任何“不通”的疾病,但其实它的鳞片只是特化的角质蛋白,和人的指甲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之所以得名“穿山”,可能与它善于挖洞、在地下穿行的习性有关。在野外,穿山甲常利用锐利的爪子挖掘洞穴,以寻找食物或作为栖息之所。这一能力可能在人们口口相传中被夸大,从而形成了“穿山”这一形象化的名字。
图源:pexels
穿山甲有随季节变迁居住地的习性,因此没有固定的住所,主要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丘陵山地,特别是树木丛生的小土山。虽然视力较差,但嗅觉极其灵敏,非常善于寻找蚁巢,主要以白蚁为主食。
穿山甲擅长捕食白蚁的特性,使得古人将其视为守护陵墓的象征。考古学家在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长江流域,尤其是湖北地区的大型墓葬中发现,墓葬角落会放置一些陶制或瓷质的穿山甲模型。考古学家推测,长江流域墓葬多为砖室木棺椁,因为潮湿,虫蚁较多,而穿山甲喜食蚁类。墓主人或许是希望通过穿山甲的象征意义,驱赶墓中的虫蚁,保护墓葬免受虫蚁侵扰。
穿山甲的前爪特别发达,又长又尖,就像一把锋利的铲子,能够轻松地刨开泥土。它们的身体仿佛披了一件坚硬的铠甲,全身覆盖着鳞片,占体重的20%左右。这些鳞片由角蛋白组成的,和我们的指甲是同一种物质,但要坚硬耐磨得多。
当遇到危险时,穿山甲会迅速蜷曲成团,这时鳞片之间的间隙也被紧密地锁住,形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屏障,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敌的袭击。
虽然名字里有“穿山”,但穿山甲并不能真的穿越整座山。它的“穿山”能力仅限于挖洞,并且主要用来挖松软的泥土。
面对坚硬的花岗岩或其他岩石时,穿山甲的前爪并不具备直接刨开的能力。如果遇到岩石,穿山甲通常会选择绕过,而不是尝试挖掘。
尽管穿山甲有这些厉害的“装备”和技能,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由于人类的捕杀,穿山甲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国已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