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32

评论

88

7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体型娇小,长相可爱”,曾经在上海随处可见,后来几乎灭绝,如今终于回归了!

AI划重点 · 全文约1207字,阅读需4分钟

1.曾在上海随处可见的无斑雨蛙因环境改变和人为影响逐渐消失,如今在奉贤的“雨蛙生态农场”向公众开放。

2.无斑雨蛙是上海唯一一种被人类发现并命名的两栖动物,但由于城市化、栖息地丧失和农药过度使用等因素,种群岌岌可危。

3.为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等多方努力恢复无斑雨蛙种群,2023年7月,南京林业大学Borzée Amaël教授将野外采集的无斑雨蛙卵孵化为蝌蚪,并移交至浦江镇基地饲养。

4.目前,位于奉贤的“雨蛙生态农场”正在改造建设中,预计最快4月完工,向市民开放。农场里还将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上海,曾经有一种名为“无斑雨蛙”的可爱蛙类,它们随处可见。但后来,因为环境改变和人为影响,它们逐渐消失了。

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经过多年努力,无斑雨蛙正在回归。今年春天,位于奉贤的“雨蛙生态农场”将向公众开放,让大家亲眼看一看阔别上海已久的它。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随处可见

无斑雨蛙体型娇小,长相可爱,成年无斑雨蛙体长大约在3-4厘米,背部通常呈现出清新的亮绿色,就像刚刚冒尖的嫩叶,腹部则是纯净洁白,颜色对比鲜明。无斑雨蛙因体侧和大腿没有任何斑点而得名,这也是它们区别于其它雨蛙的重要特征之一。

据介绍,无斑雨蛙是唯一一种在上海被人类发现并且命名的两栖动物。上世纪80年代,无斑雨蛙在上海几乎随处可见。老一辈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回忆,这种绿色的小蛙会在水稻育秧的时候集中在稻田里繁殖,数量十分庞大,本地农民会将它捕捉后一盆盆地喂给鸭子吃。

然而,城市化的加速、栖息地丧失以及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因素,严重影响着无斑雨蛙的身体健康和栖息环境。最后一次在上海发现它的踪迹,还是十几、二十年前在南汇、奉贤和浦东交界处的农田果园里。

此后,上海再也没有一笔有效的无斑雨蛙记录,种群岌岌可危。

恢复无斑雨蛙种群,一群人在努力

多年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联合城市荒野工作室等民间力量,一直在为恢复无斑雨蛙种群而努力。

2016年,城市荒野工作室开始关注无斑雨蛙,希望能够在上海重新找到这一物种,然而没有在上海范围内再次发现它的踪迹。

同年,工作室在闵行浦江镇租赁了10亩稻田,开启无斑雨蛙种群恢复实验及其他一系列农业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

2019年,在网络上发现南京林业大学Borzée Amaël教授也在关注、调查无斑雨蛙后,城市荒野工作室联系到教授,于2021年邀请教授来到浦江镇的基地,商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教授认为,浦江基地具备开展相关研究的条件。

2023年7月,教授将野外采集的无斑雨蛙卵孵化为蝌蚪,并将其中的70只移交至浦江镇基地饲养。城市荒野工作室开始摸索饲养,结果令人欣喜。

通过两年的尝试,初步掌握了无斑雨蛙室内人工饲养和室外网箱饲养所需的各项条件,饲养成功率不断上升。

图片

室内养殖的无斑雨蛙蝌蚪上岸

遗憾的是,原本为无斑雨蛙准备的10亩稻田受到周边河道清淤工程影响,不再具备作为无斑雨蛙栖息地的条件。

去年,城市荒野工作室重新选址,最终在奉贤区头桥街道建设了面积100亩的雨蛙生态农场。

今年春天,让我们去认识无斑雨蛙

在奉贤一片100亩农场里,就生活着无斑雨蛙。

“雨蛙生态农场”负责人——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介绍,在闵行浦江镇开展了8年无斑雨蛙种群恢复研究后,去年他们重新选址奉贤开展研究。

图片

雨蛙生态农场在改造中

在奉贤这片农场里,将建设大型网箱实验样地,探究植被、水温、溶解氧等条件对无斑雨蛙繁殖偏好的影响,并最终将整个农场作为无斑雨蛙的栖息地,进行人工繁育无斑雨蛙的野放实验。

图片

目前农场还在改造建设中,预计最快4月可以完工,向市民开放。农场里还种植了果蔬、乡土植物等,将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包括田地认领、蛙类夜观等活动。市民可以来这里亲眼看看无斑雨蛙,同时体验田间劳作、收获的幸福感。

来源 | 新闻晨报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