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关税威胁的阴影下,中国和欧盟正在逐渐靠近,试图解锁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或者说现在是欧盟在主动接近中国。
去年7月,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抹黑中国。然而,就在半年之后,她突然改口,希望再次“培养和深化”与中国的关系。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我们看到冯德莱恩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只要有可能,欧盟就愿意拓展与中国的互利贸易和投资合作。言外之意,这不是奉承,而是一种现实的再考量。
(冯德莱恩)
之前在拜登政府的压力下,过去几年中,欧盟与中国多次发生摩擦。但随着时间推进,美国与欧盟间的裂缝开始显现。尤其是特朗普上任后,他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与欧洲唱起了反调,还不忘加上一剂关税药,令欧盟不得不重新思考与中国的关系。
如今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提醒大家,在全球气候保护和国际贸易的战场上,欧盟与中国背靠背更能取得奇效。中国那庞大的14亿人口市场,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巨大利益池塘。对于欧盟来说,舍得放下成见才能在这片水域上愉快地撒网。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
长话短说,欧盟曾在2020年与中国达成过《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此协议一度因为各种原因被搁置。而如今,在冯德莱恩访印讨论经贸合作后,这份协定似乎又回到了议事日程。朗格乐观地表示,如果中欧之间的合作能在欧洲产生足够的附加值,那就值得一试。毕竟,中国汽车制造商打算在欧洲站稳脚跟,而欧盟工业界也渴望从中国的技术创新中分一杯羹。
实际上,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一直都被广泛讨论。从逻辑上来说,这样的定位本身就像是一道晦涩难懂的数学题,貌似合理却又充满矛盾。但要在27个成员国中找到共识,似乎也只能这样表达。
(欧盟)
不难发现,尽管中欧的经贸关系基础扎实,但它仍然受制于美欧关系的波动。更何况,当涉及对华政策时,欧盟内部根本没有一致立场。举个例子,当讨论对华关税时,欧盟中投弃权票的比例最高。既不想彻底对抗,又不愿过于接近,欧盟的态度总是摇摆不定。
(特朗普)
随着特朗普对欧盟狮子大开口,挤压感逐渐显现,欧盟开始意识到,一味让步已经无法满足对方的贪婪。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期,与中国对抗未必符合欧盟的根本利益。为了平衡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冯德莱恩当然要向中国释放出希望深化合作的信号,不过她大概率不是和中方接触,或者说是访华的最佳人选,因为她实打实的亲美派,如果她要完成后续和中方接触的工作,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