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观察:北京亦庄释放超千台需求;众擎首例前空翻突破

2025年2月下旬,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政策推动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持续引发关注。北京、重庆等地相继释放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需求,深圳众擎、宇树科技等企业在运动性能上实现标志性突破,行业量产与场景落地的进程进一步加速。

区域产业政策密集推进,规模化需求加速释放

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节点临近,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加速产业布局。重庆提出具身智能机器人“揭榜挂帅”项目清单,涵盖开源社区、开放场景和技术攻关三大方向,吸引赛力斯、长安汽车等企业参与。北京亦庄发布机器人9大标杆应用场景,明确未来两年内释放超万台、近50亿元的具身机器人应用机会,其中超千台为人形机器人采购需求。

地方政策逐步向实操层面延伸。深圳市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培育估值超百亿企业10家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千亿元。北京市则在《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中提出建设两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万台机器人规模落地。政策端的持续发力,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市场预期。

从产业端看,量产与场景匹配仍是核心议题。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380亿美元,但短期内技术拐点尚不明朗。行业普遍认为,工业防爆、物流分拣等场景因需求刚性、付费能力较强,有望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运动性能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向高动态场景靠近

技术迭代推动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快速升级。深圳众擎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其团队通过整合自适应行走算法与高动态控制系统,实现落地后瞬间切换行走模式以保持稳定性。这一突破表明,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动作控制与动态平衡技术上取得进展。

宇树科技旗下G1人形机器人通过算法升级,展示了挥拳、回旋踢等高难度武术动作,其“功夫BOT”的灵活性与动作连贯性引发关注。此外,FigureAI将视觉语言模型Helix应用于物流分拣场景,其机器人可识别快递条码并自主校正漏拣件,尽管分拣效率仍低于人工,但30天内完成场景部署的速度凸显工程化能力的提升。

技术突破背后,供应链生态逐步完善。摇橹船科技等企业聚焦3D视觉感知技术,为机器人动态避障与精细操作提供硬件支持;巨轮智能研发的XT减速器进入实验验证阶段,或解决人形机器人关节承重与抗冲击难题。随着核心零部件创新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场景的路径进一步清晰。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与量产进度存在不确定性,政策落地效果需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