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坚守育人初心 构建新型教育生态 ——教育工作者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教育质量的探索

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正在重构教学关系的底层逻辑,这场转型要求教育者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与智能技术的互动边界。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须突破传统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框架,将智能技术转化为深度参与的教学伙伴,通过“学情数据”的精准分析实现个性化指导,借助跨学科资源整合拓展课堂维度。

这种协同关系的构建需要把握技术介入的尺度,防范过度依赖算法导致教育情感温度流失,探索人机互补的新可能,比如在标准化知识传授环节释放教师精力,使其更专注于创造性教学设计与人文关怀。关键是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本质,使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回归育人初心,最终形成既有“智能支撑”又充满人性温度的新型教育生态。

构建“数据——诊断——干预”闭环

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形成新型数据反馈机制,这种支持系统重构了教学决策的基础逻辑。教师通过智能分析工具持续追踪学习过程,既能在作业批改中发现错误类型的分布规律,也能在课堂互动中捕捉学生注意力的起伏波动,这些实时生成的数据图谱为教学调整提供了参照。语言教学领域的技术应用更具针对性,语音分析工具能够即时反馈发音偏差,作文批改系统可以标记逻辑断层,但技术输出的结果需要教育者的经验解码,当发现学生阅读理解正确率异常波动时,智能系统可能提示文本难度系数超标,而教师需要结合日常观察判断是否源于情绪波动或认知负荷过载。这种人机协作的关键在于建立验证机制:智能算法提供客观数据剖面,教育者注入情境化理解,共同构建从现象描述到归因分析的全链条诊断模型,最终形成兼顾效率与温度的教学改进方案。

开发生成式AI的创意潜能

生成式智能工具为教学创新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核心价值在于激发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创造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根据教学需求输入主题要素与学情特点,快速获得多角度的教学设计雏形,例如在环境教育单元中获取辩论议题、情景模拟脚本等多元素材,或对经典文本进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改编重构。

课堂互动环节中,智能系统可即时生成反常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也能动态模拟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对话场景,营造跨时空对话的沉浸体验。更具突破性的实践体现在项目式学习中,师生与智能工具形成创作共同体,比如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构建故事脉络框架,智能系统随即生成情节扩展建议,学生通过筛选优化形成叙事主线,继而结合手绘、编程等手段完成跨媒介作品。

这种动态协作不仅提升学科素养,更在反复调整中理解智能工具的创作边界,培育人机协同的思维模式,使技术真正成为拓展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的赋能载体。

创设“AI导师+教师引导”模式

智能技术的课外应用正在重构学习支持系统的边界,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差异化的成长路径。

教育者通过整合智能辅助工具搭建个性化学习框架,例如将语法校对系统融入写作流程,让学生在即时反馈中自主优化表达,或是借助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化学实验参数调整,这种即时交互的安全试错环境降低了学习焦虑。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智能系统展现出动态适配性,为认知受阻者分解知识难点为可操作的思维台阶,通过渐进式引导建立解题信心;为学有余力者智能匹配跨学科资源,如关联历史事件的多元文化解读视频,激发深度学习兴趣。但技术介入必须与人文关怀形成互补,当系统提示学生反复出现同类错误时,教师需要穿透数据表象,通过面谈观察辨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注意力障碍或情绪困扰,这既保持了技术效率又守护了教育温度,使课外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延伸而非替代。

推动“AI+跨学科”深度融合

智能技术与跨学科教学的结合正在创造新型学习范式,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教育工作者可设计融合性课题,例如将语言学习与环境科学相结合,指导学生运用智能翻译工具分析多国气候政策文件,对比数据差异后制作双语对照的视觉化研究报告,并转化为社区环保行动方案。艺术与文学的交融则体现为将古典诗词的意境通过智能绘图工具转化为数字画卷,再辅以多语种创意解说,形成跨媒介艺术表达。

此类项目的深层价值在于同步培养数字时代的关键能力,学生在处理智能翻译结果时需要交叉验证信息准确性,在生成数字艺术作品过程中必须思考原创性标准,这种双重训练既提升学科整合能力,又培育技术使用伦理意识,使学生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形成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素养结构。

智能技术与教育生态的融合实质是教育者价值的重新定位,这种转型将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升级为成长引路人。教育工作者通过智能工具反哺教学实践,在保持教育温度的同时探索规模化与个性化的平衡支点,例如,在元氏县第四中学,希沃白板、投屏设备等已全覆盖每间教室,通过AR语言教学借助沉浸式虚拟场景,让学生体验异国生活情境;建立课程资源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讲解和学习方法,连接全球课堂实现跨文化对话。这种技术赋能通过多元载体深化文化理解,当学生通过智能系统与不同语言背景的伙伴协作完成环保项目时,语言工具性价值就能自然升华为文化沟通能力。(马元莉)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