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孩子能读的只有一百多首?

相信很多家长和鱼Sir一样,从没细想过《唐诗三百首》的来龙去脉,只知它几乎人手一册,所以闭眼就给孩子买了。‍‍‍‍‍‍‍

直到有一天,鱼圈教研团一位老师脱口而出一句“《唐诗三百首》,能读的也就一百多首”,一下子把我给整懵了图片

我想,这不至于吧,但一下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那一刻,我对《唐诗三百首》的认识也仅限于“唐诗三百首”这五个字。

图片

接着,就去找答案了,一通研究后,鱼Sir发现,《唐诗三百首》版本巨多,某宝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图片

很多家长买的可能是“假”《唐诗三百首》。

另外,正宗的《唐诗三百首》不止在当代人手一本,在光绪年间就已“屡经翻刻”,并且“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

家长最关心的《唐诗三百首》的诗究竟哪些能读,哪些不能读,怎么读?这个确实有讲究。

接下去,鱼圈拎了几个重点,各位家长看完就心里有数了。

《唐诗三百首》哪儿来的?

虽然是唐诗,但编选者是清代一位叫孙沫的文学家,其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不只有孙洙的功劳,也有其妻徐兰英之功。

清代《国朝书画家笔录》有一则关于徐兰英的小传,其中写道:

徐兰英自幼聪慧过人,家学深厚。待字闺中时,便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习吟诗作画、书法创作,还得过乾隆御赐的“江南女士”印章。

《唐诗三百首》大约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至今火了260年,且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所以,家长想选到正宗的《唐诗三百首》,记得看准编者: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不止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原刻本究竟有多少首诗作,一直有争议。

有说三百二十一首的,有说三百一十七首的,还有说三百一十三首的。

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认为,《唐诗三百首》原刻本“共三百一十首”,这也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

明明不止三百首,为什么取名《唐诗三百首》,孙沫自己解释,名字源自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不过,学界觉得他模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因为《诗经》又称“诗三百”。

《论语·为政》中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句中的“诗三百”指的就是《诗经》。

历经近3000年,“诗三百”已经像一个文化符号深植于当时大众内心,从这一点看,孙沫取名《唐诗三百首》,还带了点营销思维图片

图片

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流传如此之广?

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鱼sir给归纳了三点:‍‍‍‍‍‍‍‍‍‍

1.给孩子的教材

根据《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序》所写: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灸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篇,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大意是,当时给孩子看的《千家诗》,虽然好读好背,但水平参差,唐诗宋词混着来,且诗体单调,局限于“五七律绝二体”。

孙洙看不过去,就和夫人一起,从近五万首唐诗中,择优选了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不同诗体各约十首,将它们汇编成一本,供给家塾使用。

2.时代背景:应试‍‍

《唐诗三百首》的出现和流传或许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即为了“应试”。

乾隆二十二年规定:“会试二场,表文可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试诗制度自此正式确立。

往后,清代科举考试的童试、乡试、会试以及岁考、科考、复试、朝考中均增考试帖诗。

也就是说,诗歌成了当时学子仕进的重要阶梯。

看来,《唐诗三百首》能流传至今,它的应试DNA功不可没图片。‍‍‍‍

3.艺术造诣‍‍‍‍‍

鲁迅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在他看来,唐诗的题材与内容有些是前人已经创作过的,但是经过唐代诗人的开拓创新,写得更好;有些前人没有创作过的,唐代诗人演绎得登峰造极。 

另外,唐代诗歌在体裁、语言等方面都实现了全面创新,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是律诗还是绝句,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语言无不灵活多样,拿捏得得心应手。

换言之,想要一窥中国诗歌艺术巅峰全貌,读唐诗就够了。

而《唐诗三百首》,在选编上,尽可能广而精了,很适合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

《唐诗三百首》是如何编排的?

一句话总结,《唐诗三百首》诗体全,作者面广,风格多样,题材众多。

从诗体来看,《唐诗三百首》按诗体分类排序,将唐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又根据五言或七言进一步细分。书中单列乐府,按照格律附于相应诗体之后。

依照编排次序,各体收录数量统计如下:

五言古诗33首、乐府7首;七言古诗28首、乐府14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0首、乐府1首;五言绝句37首;七言绝句51首、乐府9首。

图片

清人往往把五律看作初学诗者的一种基本功,清人施补华曾言:

“学诗需从五律起,进之可为七古,充之可为七律,截之可为五绝,充而截之可为七绝。”‍

所以《唐诗三百首》收录的五律最多,达80首。

作者面,盛唐突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应物,晚唐则突出杜牧和李商隐。

此外,为反映唐诗的整体面貌,在突出重点诗人的同时,编者还注意选取上自皇帝、宰相,下到僧人、歌女,这些能够体现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的诗人和诗作。

比如选录了唐玄宗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宰相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底层平民普通人的诗歌, 选录了西鄙人的《哥舒歌》。

图片

杜秋娘的《金缕衣》甚至被放在了《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可见地位不一般。

图片

在诗作题材上,则包含了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赠别远怀、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

诗作风格也非常多样,慷慨激昂、哀怨悲歌、飘逸豪放、沉郁顿挫……

怪不得有人称《唐诗三百首》所展现的种种,就是“唐代生活小小的一个缩影”。

《唐诗三百首》编选价值和审美取向?

用一句话总结:

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藉的风格。

整体而言,没啥大问题。‍‍‍‍‍‍‍‍

比如“温柔敦厚”。

《唐诗三百首》选录了郑畋的《马嵬坡》,而不是更有名的李商隐《马嵬》,原因就在于郑的更“温柔敦厚”:

图片

孙洙在这首诗旁注:“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相比之,而李的批评太过直接辛辣:

图片

自然的审美情趣,可以从“至情至性”体现。

比如杜牧的《遣怀》《赠别》,杜甫《月夜》《江南逢李龟年》,元稹《遣悲怀三首》,孟郊的《游子吟》等等。

写伉俪之情、流落之悲、哀恸、慈母之爱等等。

图片

含蓄蕴藉也是编者选诗很重要的标准。

《江南逢李龟年》就被认为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他用仅二十八字,写尽了“安史之乱”前后的人生。

而有“诗鬼”之称的李贺的诗,一首都没入选,研究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他的诗都不太符合孙洙的价值和审美取向。

李贺的语言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其特点是想象奇谲,富于变幻,刻意追求新奇,对孩子而言,过于晦涩怪谲,难理解。

如他写有的诗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读起来就有点阴森恐怖、瑰奇怪诞。

孟郊的《列女操》要不要读?

《唐诗三百首》除了以上具体的选诗标准,还有一个凌驾于这些之上的总纲:基于儒家思想的“以诗训蒙”。

换言之,《唐诗三百首》是有意识形态的。‍‍‍‍

图片

《烈女操》反对妇女改嫁,宣扬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强调妇女夫死不改嫁或不失身,非常符合当时儒家礼教传统,被选进《唐诗三百首》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可能很受欢迎。‍‍‍‍‍‍‍‍‍‍

那今天的我们要让孩子读吗?

‍‍从它体现的价值观而言,当然是要摒弃的,毕竟大清早亡啦!‍‍‍

但从它易于记诵,语言易懂而言,是可以给孩子读一读的。

另外,在表现手法和文辞表达上,它和《游子吟》很类似,力求恢复古乐的风貌,风味古朴,具古乐府气象。

因此 ,从赏析古风诗体角度,也可以一读。‍‍

其实,除了《烈女操》,《唐诗三百首》也收录了少量奉和应制诗,以及颂圣忠君的诗。

简单而言,有点类似现在的命题作文。

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图片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此外,还有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圣制》都属于应制诗。

和《烈女操》类似,这些诗以现在的眼光看,“诗教”的价值已不大。

就如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评价《唐诗三百首》中选的几首应制奉酬作品一样:

虽然味同嚼蜡,但显然是为了适应开科举士的需要,也估计儿童长大后会去考官入仕。

所以,不管是《烈女操》,还是奉和应制诗,孩子可以读,不过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把诗的价值观与诗艺分开,或基于时代背景,从历史角度进行赏析。

‍‍‍‍‍‍‍‍‍‍‍

《唐诗三百首》中混入的宋诗

按理来说,《唐诗三百首》,当然默认选录的都是唐诗。

但目前有一首诗,很多学者认为是宋诗。即张旭的《桃花溪》。

图片

整首诗的立意构思所写的诸多形象来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蘅塘退士选录这首诗的同时,下面还有一段批语: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然而经过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的考证,这首诗实际上出自宋代书法家诗人蔡襄所写的《度南涧》。

当孩子读到这首诗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讲讲它备受争议的作者并时代了。

《唐诗三百首》谁的诗没录,最不该?

一本流传如此广而久远的诗集,没有缺点那是不可能的。

目前来看,最大缺点就是,为什么那谁谁谁的诗没有呀?

各大学者意见很大。

金性尧:未能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诗,是不应该的!

王运熙:不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是缺憾,选了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这首艺术水平不算高的作品,说明还存在作者身份影响艺术判断的情况。

张忠纲:蘅塘退士不选李贺、杨炯、卢照邻、罗隐、皮日休、陆龟蒙,属于重大遗漏。

李定广:不选张若虚、李绅、李贺、赵龈、罗隐、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名家、大家的诗显然是《唐诗三百首》“软伤”。

不过,鱼圈觉得,唐诗近五万首,曲曲三百首,没有兼顾到方方面面,也正常。

咱又不是只读《唐诗三百首》,用它来启蒙罢了。学者们遗憾的那些未入选诗人之诗,以后找来慢慢读就是了。

图片

参考文献:

徐安琪,《唐诗三百首》的审美价值取向;

张焕中,《唐诗三百首》中的奉和应制诗;

莫砺锋,《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

张淑君,《唐诗三百首》为何选入孟郊《列女操》;

徐全亮,从《唐诗三百首》看孙洙的选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