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恩博
进入全国两会时间,市场密切关注一揽子增量政策后,中国稳经济还有哪些好牌?
积极信号正不断释放。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首要重点任务。今年2月,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敢于打破常规,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
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时表示,前期会议表述,为今年政策力度打开想象空间,财政赤字率或提高,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空间充裕。而在前期居民、企业负担减轻,预期稳定的状态下,未来财政政策加码将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财政扩张将支撑经济持续修复
国是直通车:进入全国两会时间,今年哪些稳增长政策可以期待?
蔡伟:去年9月末以来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总体看分三步走:先稳定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再降低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负担;最后通过财政进一步发力,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物价水平。今年政策仍将延续上述框架,譬如进一步稳定楼市股市,持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务。
财政发力、扩大内需,预计是今年增量政策的核心,旨在进一步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我们预期2025年赤字率有望提高,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将有所提升,释放明确的财政稳增长信号。
另外,本轮财政发力的领域预计不局限于基建投资,将兼顾稳增长、促创新、防风险。2025年财政发力方向或更为多元,具体包括四方面:稳基建投资,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制造业投资,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和科研补助投入;消费领域加大以旧换新补贴等力度;在防风险领域,特别国债将用于充实银行资本金,防范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同时专项债资金将用于回购房企商品房和闲置土地,防范房企流动性风险。
在新一轮财政扩张支撑下,全年经济有望在二季度以后保持修复态势,并且能有效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以旧换新加码料拉升消费增速
国是直通车:大力提振消费被列入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今年促消费有哪些抓手?如何进一步打通“就业—收入—消费”循环?
蔡伟:其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加码扩容。据测算,2024年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700亿元财政资金对社零口径消费金额的撬动乘数在2.1倍左右。据推算,2025年中央财政补贴或超过3000亿元,其撬动的以旧换新商品超额零售可能拉升社零增速1.5个百分点。以汽车、家电、家具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有望维持稳健。
其二,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根据年初地方两会部分政策表述,未来政府或通过两种方式促进居民增收:一是加大对特定群体财政补贴力度,尤其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以及生育补贴;二是加强社会保障,降低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预计公共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资金补助,包括用于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
其三,进一步挖掘包括情绪消费、科技消费的潜力。今年各地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服务消费(如文旅、赛事和演艺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培育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科技消费等特色消费板块,这些领域有望成为今年消费需求扩容新亮点。
对于打通“就业—收入—消费”循环,政策要分两步走:一则通过稳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需要有进一步稳岗政策支持,包括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二则需要强化居民消费倾向,改善居民对于物价以及资产价格预期,这有赖于扩内需、稳资产价格政策的持续发力。上述政策将与促消费政策同步落实发力。
国是直通车:去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强劲是一大亮点,今年扩大投资还有空间吗?
蔡伟:制造业投资与基建投资仍将是今年中国投资的主要支撑项。其中设备更新需求以及高技术产业扩产能仍将支撑制造业投资维持高位,而基建则将对冲下降的地产投资。在财政资金支撑下,新型城镇化领域项目将成为投资重点。
对于制造业投资,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2025年将继续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两条主线。对于新兴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与会企业涉及芯片、机器人等高技术企业,也号召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设备更新政策将进一步支持传统产业升级。2024年设备更新政策带动设备投资增速高企,贡献了67.6%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今年这项政策支持产业在年初扩容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从资金端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技术更新再贷款有望进一步扩容,支持设备更新政策加码落地。
对于基建投资,今年资金与项目储备均较为充裕。资金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政府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均将扩容,支持预算内资金对基建领域支持。项目方面,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地下管网建设、城市更新等增量资金需求较大的领域或优先获得资金支持。
人形机器人有望走入量产时代
国是直通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持续引起关注,哪些领域有望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蔡伟:今年可以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机会。从政策支持看,在国家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大力扶持的背景下,2015年后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数量达到约150家,其中国内企业超过80家。
从行业发展看,自2021年以来,特斯拉等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投入推动了行业快速迭代和突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发展进入加速期。国内相关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加速研发,如宇树科技于2023年完成四足机器人的产品迭代后,于2024年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并于当年发布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并且在科研、商业展示等方面领先。
展望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有望进一步走入量产时代。年初以来国产大模型开发门槛降低,推动行业进入“硬件规模化+软件开源化”阶段,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将加速由前期的工用向民用拓宽,产量将伴随市场需求同步扩大。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电机)技术路线在当前趋于统一,国产替代加速,生产成本降低,同样有利于本土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
来源:国是直通车
编辑:高琰瑭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