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通过微信咨询过,带齐材料后就过来了,公证员解释得很清楚,这不很快就办完了。”3月3日,市民崔先生特意腾出半天时间,来到城南公证处办理委托声明公证,本以为程序烦琐,不想在公证员的引导下公证书“立等可取”,“前一天咨询,第二天拿证,原来这么便利!”
去年以来,司法部开展“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市司法局多措并举,推动全市公证机构缩短办证期限、精简证明材料,为流程“瘦身”,让服务“增值”,促进公证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1 跑一次就办好
位于万柏林区望景路的太原公证处,接待服务大厅窗明几净,来办理公证的人络绎不绝。“让办事群众感受最直观的,就是办业务等待时间短了,拿到公证书变快了。”公证员李恺说。
前段时间,市民李女士拨通太原公证处的咨询电话,李恺接待了她。李女士的丈夫突发意外去世,留在公司18%的股份需要办理股权变更。作为法定继承人,李女士的女儿准备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公证,由母亲全部继承。公证事项并不复杂,相关材料也已经提前咨询备齐,但时间很紧,因为李女士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抵并已很晚,而且她只有出差路过太原停留的片刻时间。
“会不会来不及?”从火车站赶往公证处的路上,李女士的女儿有些惴惴不安,见到公证员后,她的顾虑打消了。李恺已经准备好申请表,并事先审核了一部分材料,从询问审查到归档证明材料再到签下名字,前后用时不到半小时,公证书随即送至当事人手中。
在太原公证处府西街办公区,一份份“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供办事群众随手取阅,上面归纳了委托、声明、保证等31类84项公证事项,只要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全市公证机构基本上都可以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好”。
2 便民利企提速
“平台到期后无法登录,里面的材料就打不开了。”我市一家建筑公司近年来的工程项目都通过第三方平台软件审批留档,眼看与平台的使用合约即将到期,担心事后发生项目纠纷没有留底,相关负责人来到太原公证处咨询,想做保全证据公证。
这类公证就是把大量材料“变”成一纸文书,证据越多,保存工作就越繁重,需要的时间也越长。为赶在平台过期失效前完成保全环节,公证员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一时间安排当事公司带着电脑前来办理。
打开带来的电脑,连接打印机,软件平台上该公司数年来每一个项目的详细情况被逐页打印出来,仅这一环节就足足用了半天时间,印出的文件堆满了半间屋。全程录像固定证据后,公证员进一步整理、核对证据材料,相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周,于3日内出具了公证书。
提速办、高效办、暖心办,我市各公证机构在提升效能、便利群众、助企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缩短办证期限、精简证明材料,其中委托、声明、遗嘱、身份等24类81项公证事项已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办结,婚姻状况、亲属关系、财产权、保全证据等13类69项公证事项压缩到10个工作日内办结,这些在全部公证事务中占比达七成,对于无争议、无需核实或通过数据共享可以核实的部分公证事项,最快可以做到当日出证、当场出证。
3 “管家”服务贴心
“孩子出国读书办理出生公证,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拿到公证书要几天?”前些天,城南公证处公证员赵秀芳的手机上,收到一条咨询信息。
“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出生证明……”赵秀芳详细回复,并引导当事人作了预约。
这样的微信咨询沟通,在城南公证处并不鲜见。多年前,城南公证处在全省率先推出家事法律咨询服务,从一开始的“零敲碎打”到如今主打的升级版“一对一”服务,经过多年逐步完善,机制日臻成熟。通过微信小程序“利企便民智慧公证中心”,擅长相应业务领域的公证员照片、电话、微信二维码等信息一目了然,办事群众可以自行“点将”,接受“管家式”公证服务,随时咨询交流。
在这里,“公证管家”扮演着多重角色。为老年人办理遗嘱公证,听他们吐露深藏已久的心事;给年轻人出具留学材料公证,见证他们迈向人生另一段旅程;为海外企业和公民开展远程视频公证,免除来回奔波之苦……严谨细致的公证工作,时刻传递司法温情。
“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公共法律服务的方向。”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负责人常艳军介绍,全市公证机构将努力实现办证途径多样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让公证服务更加惠民便民。 记者 辛欣 太原日报